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个人观点
群展 意中艺术工作室,北京
日期: 04.05, 2008 - 06.29, 2008

参展艺术家: LIANG Yue 梁玥 | 

Private View
在保罗?治奥利的个展之后,意中艺术工作室策划组织五位中国艺术家和一位意大利艺术家迷人的摄影和录像作品群展。
展览被定名为“Private View”,这个名字在英文里面有两个意思,本意是指展览的开幕预展,是对一件艺术品特殊的视觉审视。 它也指一种特殊的视界以及个人的意见或态度、思想或观察。展览把玩“Private View”所具有的双重意味,一方面探索了内在空间与外在空间、私密与公共、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它还希望唤起人们关注最近几年里公众对北京艺术展的参与。当代艺术已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但是越来越多的展览几乎完全是为商业目的而举办的。人们参加开幕酒会只是为了其交际的潜力,而开幕式也被视为时髦而世俗的场合。在如此拥挤不堪的背景当中,我们个人感觉只被那些使我们能够更“私下地”接近一件艺术品的活动所吸引,让思想暂时停顿下来,为反思营造了某种空间。
本次展览展出了邢丹文一件很少为人所见的作品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来杰出的中国艺术家们创作的其它作品,同时也展出了一位意大利年轻而有才华的录像制作人一部最新的录像作品 (展览现场也有 艺术评论家布鲁诺?迪?马里诺(Bruno Di Marino)所写的专文),展览以非常个人的表现方式展示了一个共享的文本。
“Private”意味着个人,“View”则意味被人所看见,因此也暗示了公众的元素。个人空间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提供了一个特定区域,也勾勒出从外在世界中辨识一个个体的界线。但是每个人的私密——尽管与其他人脱离开来——只有就外部世界、其他人的存在以及观众而言才能够存在。
虽然展览中的所有作品不同,但私密与公开以及对人的关注是它们所共有的内容。在《生于文革》(1995年)这组照片中,邢丹文在一位密友的公寓里拍摄了她。这位女士与艺术家本人年龄相仿,属于个人私密世界、家庭以及整个公共的社会政治空间之间完全分不开的那一代人。人们过去收藏并挂在家中的毛主席像,在这里同女人怀孕的身体并置在一起。“她背后的影像来自文化大革命的时代,暗示了她的身份是在那段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艺术家本人这样说道。这种公共的影像和女人对于怀孕的私密体验代表了曾经强有力地相互纠结在一起的两个平行的世界。
《公共浴室?女》(1998年)是一件同社会生活有关的作品,而且是从庄辉的个人经历中获得了灵感。艺术家曾在一家大型国营工厂当了多年工人,一直面对着集体和公共生活的概念和问题。在他的作品中,着眼点始终集中在日常生活中,而这件作品由十二幅照片组成,他在一个传统公共浴室中追随着每天的沐浴仪式。现在,沐浴普遍被视为一种私密的习惯,但在中国,这曾经是一种公共的习惯,是集体存在的一个特殊的侧面。这些盥洗室除了用来洗澡之外,也是人们闲聊打发时间、戏耍以及和其他人在一起的场所。在今天的背景之下,这一摄影系列记录了一种迅速消失的公共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形式上以“雾气腾腾的”、模糊不清的表现而得到突出强调。
杨勇的作品从标题上就打上了隐私的印记。《一个人的小印》(2002年)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的一段生活。她独自在家。艺术家的镜头透过厨房的门来窥探,但并没有真正地进到房间里面。她是杨勇在深圳这种当今迅速变化的中国矫揉造作的典型城市里刻画的许多女子之一。小印也是新城市经济的众多儿女之一,散布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这些女子成为年轻一代的代表,她们没有方向,心怀梦想,生活在不断重复的平凡浅薄中。艺术评论家许文瑞写到:杨勇的作品“记录和解读个人在最私密空间——卧室 、厕所、旅馆房间的感觉以及在最开放的空间——机场、高速公路、过街天桥、地下车库——的感觉;表达了与周围环境一样不真实的自由与逃亡。”小印专注于她自己的世界,从接电话中获得快慰,对外面发生的事漠不关心。她的厨房成了不可侵犯的区域。不过,就像她那一代的其他人一样,她同外在的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依赖着它。这一现实造成了某种无法表达的怅惘,一种厌倦的感觉,这些都通过她的目光、体态以及很有魅力的寻常手势而揭示出来。
正如米歇尔?努里萨尼(Michel Nuridsany)在一篇很有启发性的文章中所说的,汪建伟对周围世界发生的事所作的敏锐观察——他对公共广场、公寓住宅、社会和人的关注,形成了对存在状态的独一无二的分析和了解。录像装置作品《连接》(2000年),安放在两个相对而立的显示装置中。其中一个在播放家庭的背景,坐在着或多或少相似的沙发,摆出或多或少类似的姿势。他们都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电视屏幕。他们面前的屏幕上正播放着美国、香港或其他国家大片的画面,这些电影有着两个基本的主题,即暴力和爱情。电视画面是艺术家本人制作的,他询问各种家庭在看什么样的DVD影片,然后收集了大量影片。这部录像装置着眼于家庭与畅销影片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了它们如何彼此依赖,一个观看,另一个被观看,最终又影响观众。汪建伟解读了现代化之谜,并邀请我们反思具有新的核心——电视机——的家庭这一现实。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在生活中摆布的事物却无声无息地摆布着我们。盲目因循、乏味单调和类似成为人们所作选择的标志,其达到的程度已无法在个人和公众之间再做出区分。
梁玥的《明天》(2005年)是一部35分钟缓慢的录像叙事,唤起了个人的记忆、情感、伤感,不断地在梦境和现实转化。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之间的界线在这里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它有着一种持久的意愿,要模糊外在的时间和空间,使它显得与内在的世界更加相似。外在的风景是用眼花缭乱的、梦境一般朦胧的色彩绘制出来的,伴着四处游弋的一连串情感。这往往成为一个夜晚的世界,点缀着点点灯光。夜晚,城市变成了悬浮在一个永恒维度中的非场所。夜本身透过其模糊不定而成为适合于迎接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个人世界的地域。在这部富有诗意的录像作品中,有着熟悉与陌生之间的对比;令人着迷并且捕捉下来的,正是这种对比的感觉。
黛博拉?威利齐 (Debora Vrizzi) 的录像作品《淹没》(2007年)不同于梁玥的录像作品。它用一分钟的片长对人类的存在状态作了诙谐的隐喻。但是,同前一件作品类似,它也演绎了一种令人窒息的体验,一种梦境与现实的对立,一种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分裂和相互干预。这位艺术家的摄影和录像作品近来引起了艺术评论家们的关注。在最近一篇有关威利奇作品的文章中,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和录像策展人布鲁诺?迪?马里诺说到:“确实,伪装手法是黛博拉?威利齐艺术作品的特色之一。但是她的行为表演只是为录像表演或拍摄姿势而构思并完成的,简言之,是为某种表现手法,她所构思的人物和环境有其自身存在和叙事的逻辑。……在《淹没》中,威利齐扮演了一位准备进行体育比赛的游泳者。片刻凝神专注后,跃入水里。但是她并不是跃入游泳池里,而只是跃入日常生活现实:透过一片磨砂玻璃,她房间的空间看似清澈的水下世界,这是一个无尽的时间里没有呼吸的场景;就在这时,拾起了两只高跟鞋,在录像机前的玻璃上写下了‘浸没’两个字(一种宣告,一种呐喊),而艺术家重又浮到表面来呼吸。虚构与现实之间具有讽刺意味的差距是很明显的。通过简单的动作和手工制作的装置,威利齐营造了一个‘非场所’,确立了对沉闷的日常生活的隐喻…这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方(一间普通的公寓),但正因为这个原因,当人们透过一个模糊的视角来观看时,它却越发变得超现实,艺术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演绎出影响并纠缠着每一个人的生存状态。”

显示更多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