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丁乙新展青岛开幕:首次以海为灵感,呈现流动的风景|一条艺术
2022-10-22 14:16

文/芮雪

6月,丁乙曾给自己在西藏的个展《十方:丁乙在西藏》两个关键词:“自然”与“信仰”。时隔近2月的时间,他从西藏回来,奔赴青岛,在西海美术馆开馆一周年之际,呈现馆内首个艺术家研究性个展《流动的无限》。
这一次,丁乙给的两个关键词是“星辰”与“宇宙”,作为他艺术生涯中两次“在地性”创作的线索。

从西藏到青岛,丁乙的新作仿佛更加自由,面对画面中逐渐展露的个人情感与绝对克制的理智间的“较量”,丁乙直言,“这也是我的矛盾之处”。
1980年代开始,丁乙走向了绝对抽象的道路,在创作中他杜绝与现实相关的一切,“现在我觉得是年纪到了,我一直在思考要不要继续压制自己的情感和感性的东西,也时常想如果感性的东西多了如何把控,未来我会不会成为自己年轻时最‘反对’的艺术家,实际上矛盾和挑战一直都在。”

此次展览,丁乙不仅特献他受青岛及西海美术馆激发所作的全新作品,还集中呈现了以“十示”为语言跨越三十余年的艺术实践。
《流动的无限》让丁乙的“十示”超越空间与时间的变化,化作“大海”与“星辰”,为青岛这座城市当代艺术的发展助了一把不可忽视的力量。


丁乙曾来过青岛几次,1980年,他带着画箱独自一人到青岛画教堂,随后在1992年,丁乙以老师的身份带领学生来青岛写生,“至今都还记得那时在速写本上用彩色铅笔留下的教堂的样子。”
过去丁乙看到的大多是这座城市的老城区,多年来他对青岛的深刻印象还停留在蓝色的海与红顶的瓦房。“青岛的对比色很强烈,是非常值得向往的城市。”

随着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丁乙在西海美术馆建设中时再次来到青岛,之后又在开馆首展时为展览《流动的无限》考察馆内建筑空间,面对着新美术馆在这座城市的落成,看到当地的观众对当代艺术的热爱,这一切都让丁乙感动不已。
“西海的建立又一次让我想到了时间性,随着时间的不断变迁认识到世界的体积,青岛本身就是一个文艺、具有文化气的城市,希望在西海美术馆成立一周年之际,用这场展览吸引更多的观众加入其中,支持美术馆事业的发展。”

沿着观展路线最后看到的7号展厅是本场展览最特别、也最受期待的一间,在这里展出着丁乙艺术生涯的最新创作,也是他自2021年以来受到青岛及西海美术馆启发后的第二批“在地性”创作。

当丁乙“在地性”的目光落在青岛开始,他便注定要画大海与星辰的。
“既然画海,起码是要有海的感觉在里面,虽然思维仍然比较抽象,但画面表现力最强的地方是斜线与水平线发生碰撞的地方。青岛的这批作品跟展厅的关系是完美的,在这样的现场中作这样的画,与观众的共鸣、与建筑的对话都不会少。”

选择7号展厅展陈自己为青岛而做的作品是丁乙来到西海美术馆时立刻做出的决定,这里有4扇与海对望的窗户,傍晚时分,落日余晖照射进来,会将墙面上的作品染为红色。丁乙改变了自己最初构思“早中晚”的时间表现,转为只聚焦在晚霞映照下的海面。

不仅如此,丁乙还将自己的5幅《十示》新作特意悬挂在4扇窗旁,“其实这些窗户走近看会发现它有许多的直角与镜面,如果观众仔细观察,能看到悬挂在窗户旁的新作,每一幅也用了45度的线条来呼应这座建筑的细节。”
丁乙将展厅的窗户跟画作形成连接,观众一边看画,一边看海,给予了新的无限想象。

在这里,丁乙用仰视的视觉,以“十示”留住窗外的海平面。策展人张子康表示,“在画面中看到了天空、大海的连接,海平面一分为二,走向了意向性的表达。这批作品不仅有理性的思考,也有很强的感性意识,作品有流动感,仿佛可以无限拓展到大海和宇宙。丁乙的创作力很旺盛,他给了观众更大的期待,这里的作品跟‘在地性’连接,跟‘流动的无限’的主题连接。”

进入到西海美术馆的一层展厅,会看到丁乙2016年从敦煌回上海后创作的一件庞大的三联组合画,那年,丁乙的创作夹杂着许多关于力量的描述和表现。
这幅《十示 2016-B10》是丁乙当年受到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艺术无限”项目的邀约而创作的,他用5张巨大的定制手工纸,其特别之处是将细麻绳的绳子做到了纸里面,又以传统的做法避免酸性来保证在未来纸的持久性。随后丁乙用木炭将白色的纸磨成了黑色,又在黑色上以粉笔继续创作,《十示 2016-B10》画面较大,丁乙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

“我画再大的画也是没有草图的,不用草图指引创作,只是将纸张挂在墙上,借助升降机的帮助。作品最大的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担心‘画死了’、‘画木掉了’,要让画面透气,具有生命力、活力和耐人寻味的细节,艺术家要控制很多的东西,所以我在亮色里面控制黑块,黑块里控制亮色,不断变化,不重复,这样才能是一张完整的画。”

在《十示 2016-B10》的对面是丁乙最新尝试的多媒体作品《天上海下》,丁乙是关注时代并与之同行的艺术家,在多年的创作中,他持续通过多种方式打开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例如:和不同领域的人合作,以及与多媒体的互动。
从2010年丁乙在民生美术馆展出的灯光装置到这件五屏的多媒体作品,尽管影像艺术发展得很快,但丁乙仍然在跟时间赛跑。
电子屏幕展示出的颜色更加鲜艳,《天上海下》中的视频内容与7号厅的新作息息相关。“多媒体的形式,具有更多的变化性、流动性和无限性,在现场设置了检测器,当西海海边的气候产生变化,屏幕中的画面便会变化,同时当观众靠近屏幕时,画面也会变化。每当我走在展厅内,看到许多孩子在这件作品旁看得那么认真,就会思考对于这一代来说或许这是更容易接受的形式。”

当走入三楼便是进入丁乙创作回顾的“线索”中,每一个“盒子”有着不同的颜色,且在上面都标有时间提示。
例如第一个蓝色“盒子”里陈设的是丁乙1986年至1992年间的作品。在这间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丁乙的“十”字是如何产生,以及他的理性思考如何而来。
1980年代国内的艺术发展受到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丁乙选择逆着主流走,去真正反思需要面对的问题,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一个特例,同时带来的也是“这算不算艺术”的质疑。

“1986年的作品其实还不能叫做‘十示’,只是具备了前瞻的提示,1987年我还是大二的学生,在大学里受到许多文化的熏陶,尤其在1985年至1986的新潮中,我还去参加过许多艺术活动。那时我在活动中产生了反思,确定自己一定要走上一条理性的、形式主义的道路。”

这个时期是丁乙唯一画过草图的时期,作品《十示I》目前正在拉萨展出,它是丁乙最早一幅关于“十示”的作品,画面中的三原色像是“宣言”一般,从最基本的色彩原理开始,用最简单的符号突破抽象的实践。
1980年代的第二幅作品《十示II》,“十示”仍没有出现,画面中只有一条竖线,这直到《十示III》才变化,并出现明显的视觉语言。

1990年代,周围的人对丁乙作品的评价仍不是太好,“那绝不是画”、“是花布吧”这样的声音开始频繁出现,坚定心中信念的丁乙选择埋头创作,他定要开创一个新的方向,去掉“绘画性”,利用绘画与设计的结合,借助尺子和胶带来创作。没有了笔触相当于没有了绘画感,但这条路丁乙必须要走。

1990年的作品还略带生涩,1991年开始丁乙无论从技巧或画面的完整性来说都已经十分“完美”,那时他被分配到上海工艺美院当老师,对于想成为艺术家的丁乙来说,这是最好的安排。老师有寒暑假,在半年的时间内有八周的课要上,给了他创作上最大程度的自由。

“当时的条件很差,架在板凳上,弓着腰画,几年下来腰坏了,所以改变了方向进入‘口语化的时代’,画面放松、随意了些。”
1993年,丁乙作为其中一位中国艺术家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那是中国艺术家首次在国际的舞台上亮相,他带去的三件作品中的一件展示在了西海美术馆中。在《十示 1992-17》中,他摆脱了尺子与胶带,直接用手创作,中国水墨中有“墨分五色”的说法,丁乙就用“白分五色”。
“这其实是白色的第一笔和第五笔,第一笔是最浓的,第五笔就很淡了,通过这样的关系达成画面的变化和起伏。”

1993年至1999年,丁乙从材料的实验入手,绘画开始有不同方向的延伸与发展。
“那几年,所有能够用来画画的布和纸我都试过,用粉笔和木炭及用圆珠笔在瓦楞纸上画画,有一点直接书写的样子,木炭和粉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使人联想到‘帛书’或出土的织物,使用成品格子布代替画布,在绘画中引入现成品……这些实验差不多持续到了 1998 年。”
这时期丁乙在材料上的尝试让他的画面更具神秘感及空间感,他追求线的生动,画面更为浑厚,因为粉笔与粉末的使用,颜色也更加虚幻。

在现场,荧光色的“盒子”仿佛格外突出,“光”与金属色都进入到了丁乙的创作中。

1998年是上海发展飞速的时期,城市的巨大变化让丁乙很不适应,他面对着逐渐陌生的城市,想要用自己的创作来表现时代的巨变。1999年至2010年的阶段,在丁乙的作品中大量使用到金属色及荧光色,他以这样的颜色突出城市化喧嚣、炫目的场景,通过色彩与结构的改变,在画面中增添了速度感、发散力、爆发力。

“灯光工程是从上海开始的,记得那时上海的办公楼都要将灯光打开,上海人要做到节约又应景,就只在窗沿下装了日光灯。绿色的花园中也是,也要打着绿光。在这个空间中能看到这时期的作品是对当时状态的一种隐喻。”

除色彩的改变外,张子康还告诉观众,“画面中表现的无数格子的数码感和像素感也是丁乙受到了数字化的影响,在作品的中心形成一个焦点,向四周发散,呈现一个‘X’型对角线的感觉。丁乙越来越关注城市化的现实问题,很多景象变成了抽象的描述。”

2011年至2014年,丁乙进入“仰视”时期。他的关注点从城市转为更大的空间,最早他从“平视”开始,看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经历上海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洗礼,他“俯看”这座城市后,走向了更大的精神性表达。

“对于艺术家来说既是体验,也会诞生职业病,荧光画了十二年,对我的视力损伤很大,我看了很多的眼科医生,给的方法是工作两小时休息二十分钟,但是我做不到,所以只好改变创作的方式,画面进入‘黑白’,其实是为了调节眼睛。”

2011年进入转型期的丁乙再次开辟自己的新阶段,他不仅改变了颜色,画面中的线也被拉长。

从这间“盒子”出来看到的便是最后的7号展厅,西海美术馆对丁乙三十多年艺术发展的脉络及最新作品的呈现也全部结束。
在文章的最后,以张子康这样一句评价来介绍画了多年抽象作品的丁乙,“抽象艺术家在很多人的理解中是非常冷静、冷酷的,但其实他们感情非常丰富,对某些事物的感触也更敏感,只是跟现实主义艺术家的敏感不同,抽象艺术的情感是我们很多人很难接受和说清楚的。现在很多的抽象艺术家,很多时候像一位哲学家。”

-----

相关艺术家: DING YI 丁乙

相关展览:

流动的无限 08.13, 2022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