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丁乙:重启从故乡到世界的艺术之旅 | ARTnews中文版
2023-12-12 18:25

丁乙为我们展示了他在工作室的日常,基于“+”与“x”两个看似普通的符号,他构筑起中国抽象的一座高峰。

在漫长的创作旅途后,丁乙的最后一站总是上海。回到位于徐汇区西岸的工作室,回到创作的原点。他受邀为《ARTnews》中文版创作一张自己的肖像,来表达“中国艺术季”这一主题时,丁乙放下手中的炭笔,指着工作室中橘红色的升降机,“就在这里拍。”升降机,将他带到画板的每个细节,让他像造物者一样,用他者的视角俯瞰正在经历的时代变迁。


35年间,丁乙的“十示”系列经历“平视”、“俯视”、“仰视”三个阶段,以包罗万象的语言、媒介和表达,记录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他观察与表达的对象,以生活的上海为出发原点,遍及全球。

2023年秋天,作为一名宁波籍艺术家,丁乙首次回到故乡举办个展:“故乡与旅程”。正如策展人崔灿灿所说,理解丁乙创作生涯的长度与历程,或许比理解他的图像本身更为重要。


从藏地到宁波
“十示”语言体系下的“同一片天空”

丁乙的祖籍是宁波,出生并从小生活在上海,这两处港口城市的海洋文化滋养了他随后流变且开放的艺术体系。在筹备“故乡与旅程”展览的过程中,丁乙带着策展人崔灿灿重走了记忆中那段返乡之路。

“每逢过年跟随父亲回老家走亲戚,都是乘水路。在当时,船运远比公路更便捷发达。我们一般早上九十点钟从上海的十六铺码头登船,经历一个晚上,第二天凌晨5点钟到达宁波港。”丁乙口中这个回乡必经的码头,坐落着此次宁波个展的场馆之一:宁波美术馆,由曾经的轮船码头改造而成。

轮船码头的地点,在宁波来说相当于上海的外滩。在这样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中办展览,对于丁乙来说意义重大。

“每次到达宁波都是黑漆漆的夜晚,坐在船舱里,看着两岸的灯火、城市村庄的变化。先是经过当时还未经开发的浦东陆家嘴,岸上闪着星星点点的光;而后从黄浦江慢慢来到吴淞口,接连的工厂、高楼;出了吴淞口以后,往东海的深处走,几乎所有的灯光就都消失了一一这个时候唯一还亮着的就是星空。”

对于儿时的丁乙来说,那是一片灿烂的、让人兴奋的星空。而如今,故乡的星空经由“十示”的语言体系,凝练成全新的“星座”系列创作,延展出更多有关天与地、星座和宇宙的命题,继续着丁乙的“精神性”探索。

从2010年开始至今的十余年间,丁乙的创作进入到“仰视”的阶段。对城市化、全球化等命题的反思、去往第三世界的旅行,都为“十示”这一阶段的创作引入多元化的内容与表达方式。

而在2021年的珠峰之行后,丁乙有了全新的看待天与地的视角。仰望天空所见,不仅仅是天空,还有艺术家所追求的某种天地关系、以及人立足于天地中的某种世界观。

于是,无论是藏地连绵的雪山、灰白的天空;青岛的星辰大海;深圳的“人与生灵”;还是回归故乡宁波,抬头仰望儿时的那片星空……丁乙始终在创作中不断找寻着自己对于自然的真正感受。“贯穿作品的,始终是那一片天空。”丁乙说道:“这是一个渐进、不断挖掘的过程,作品彼此之间都存在内在的连接,只不过通过不同的方向和语言去表达。”


旅行与创作
丁乙的35年艺术历程

从九十年代开始,丁乙的展览足迹就已经遍布世界。在不同文化、地区之间的旅行,不断影响着他对于世界的感知与理解。“在旅行中,带着内心的问题去思考、去观察、去寻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旅行所带来的世界观的改变,也促成了十示的不断变迁。”

在此次宁波个展中,旅行成为一条重要的观展线索。在首次集中陈列丁乙以纸为媒介的艺术实验与实践中,丁乙35年间的工作与生活、创作与思考的轨迹就好像一本可翻阅的书,娓娓展开在观者眼前。

“旅行笔记”作为此次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展出的主题板块之一,通过小尺寸的作品展现了丁乙在旅途中的所想所感。对于丁乙来说,近些年,在频繁的旅行中绘画,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我通常就在随行携带的速写本上,用很简易的工具来绘画。这种快速、自由的表达,虽然仍然在自己的语言体系之内,但心境不同,可以很灵活地去寻找有意思的想法、尝试突破。”

另一板块“纸本的历史”阐释着理解“十示”的另一条重要线索。正如策展人崔灿灿所说:“过去我们总认为纸本是为架上创作服务的,但对丁乙来说,过程,有些时候比结果更重要。”

最早在1987年,学生时代的时候,丁乙就采用草图来探索作品的不同可能性。1991年以后,开始出现脱离草图概念的、完整的纸本作品,这个系统至今一直在延续。为与架上作品进行区分,丁乙以“B”作为纸本作品的序号前缀。

相较于布面和木板,纸本更为轻盈灵活,便于艺术家开展艺术实验。丁乙的纸上作品实验,在90年代采用粉末、包装材料、针刺、水洗等各种非常规的绘画材料和技法寻求突破;而后,通过在宣纸、藏纸、册页长卷等具有文化属性的载体上的创作,实现了某种当代性的嫁接。

可以说,在丁乙的艺术体系中,纸本拥有和架上同等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纸本作品与艺术家的见闻、生活经历之间所产生的链接,也为观者提供了一个更加鲜活而生动的“阅读”视角。

此次纸本作品在宁波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的集中展出,是丁乙纸本作品的首次大规模集中呈现。对于这座掩映在东钱湖湖光山色之间的现代建筑,丁乙谈起第一印象:“不同寻常的黑色外表,内部蜿蜒的坡道让人想起古根海姆;但它的空间是更为穿插、漫游式的。这种流线型的空间在心理层面上为观众带来某种对于展品的期待。”

在丁乙看来,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的空间和尺度让他联想到爬山或是游园的体验,更加适合像纸本这样更易走进、具有叙事感的作品陈列。


关于“上海艺术”
《ARTnews》中文版对话丁乙

35年,伴随着工作室的不断迁徙,他亲眼见证了,上海艺术版图的不断扩大。随着展览在不同城市的开幕,他看到一座座艺术城市,在中国的诞生。


ARTnews对话

作为一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三十余年的艺术家,您如何看待上海艺术生态的成长与变化?
我最早的工作室在复旦附近的政肃路,千禧年之前,也曾经在郊区工作过一段时间,直到2002年搬进M50园区里。在当时,上海的艺术生态还刚刚处在萌芽期,缓慢地形成聚落。

2015年由M50搬往西岸,而后的8年间,见证着西岸艺术聚落的从无到有。我的印象中,总是处在“迁徙”的状态,艺术家在搬迁,城市在变化,这个过程背后所映射的其实也是城市化的进程。

我从小生活在上海,对于上海的这些小街小巷也很有感情。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画过很多上海的街景,为什么到了98年开始就进入荧光色的阶段?就是为了回应城市化。它太震撼了,所有人都是第一次经历,可能你曾经很熟悉的场景,三个月之后就变得陌生起来,布满高楼。

当然艺术也在这样的矛盾与变化中生长出一种“动能”。我始终觉得中国的当代艺术具有强劲的能量,这是很多地区的艺术所不具备的。像今年上海的艺术季,经过三年的停滞,大量的展览、艺博会重启,越来越多的国际策展人、美术馆馆长也朝这里聚集,整个城市的艺术氛围极度的多元化,艺术生态的动力也很强劲。

在您看来,如今中国的藏家群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在今天,中国的藏家群体已经迭代了。从父辈相对传统的收藏系统,到90、00后新的视角和方向,这其中所触及的不同年龄层、思维方式,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带来巨大的潜力。

-----

相关艺术家: DING YI 丁乙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