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时间轴上的诗意空间 讲座回顾

来源: CAA综绘艺术 作者: 黄宜亭 2023-08-09

2022年12月9日,应综合绘画系和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邀请,在综合绘画系主任陈焰教授的主持下,艺术家刘毅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大会议室举办了“时间轴上的诗意空间”讲座。此次讲座以刘毅老师的艺术作品(水墨,丙烯,动画,装置等)分享为主要内容,展示了刘毅从本科到研究生至现在成为独立艺术家的不同阶段的作品、创作经历与创作感悟。

讲座从刘毅在浙江美术馆2022年10月的展览“刺猬的困惑”切入,逐个观看了她的作品,包括《火》、《天演论》、《无需经营的清晨与黄昏》、《好想喜欢你》、《刺刺和泡泡》、《一只乌鸦叫了一整天》、《白水郎》、《春江花月夜》、《度口》等。

《天演论》

在本科跨媒体学院学习期间,刘毅尝试在写上序列号的a4纸上作画,她将一千多张手稿画在翻页本上,制作成手翻书,随着镜头的快速运转,往绘画中注入时间概念,即形成了会动的绘画。本科毕业时刘毅从“会动的绘画”这一概念出发,制作了第一部水墨动画《天演论》,至此开始了她的影像创作。

这部风格拙朴的动画讲述的是一只细菌进入人眼的世界,并掀起了一场革命。灵感起源于达尔文所研究的生物进化理论,这激发出刘毅对于人是否可以从高等到低等转变的设想,从而创造出这一细菌的革命。

《无需经营的清晨与黄昏》

刘毅在2019年作为驻地艺术家来到塞浦路斯,她作为一个旅者,拿着摄像机行走在大街小巷,去观察当地居民的生活,这部影片也随之诞生。弗利奥尼斯(Vrionis)是接待她的村秘书,也是这个村里仅有的年轻人,偶然的情况下刘毅窥探到了他的家庭生活,他和妈妈悉心照料着心智障碍的姐姐。这让刘毅直观地了解到智障人士家庭照顾者这一不平凡的群体,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压力困境。

这部影片相比于其他作品做得更长,融入了更多对话与叙事,观者在这些平淡的细节和瞬间中,感受着温情、爱和隐藏在生活之下的亲人羁绊。“无需经营的清晨与黄昏”中“清晨与黄昏”实际上代表着每一天的时间。我们的每一天是否需要用心去经营,这也是抛给大家的问题。

《好想喜欢你》

“好想喜欢你”即影像中的刺猬和气球共处同一空间所呈现的瞬态—往前一步是喜欢,往后一步则是退缩。这部短片中刺猬和气球在同一空间造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刺猬的刺会导致它无法体验真正的亲密关系。这是理性与本能的博弈,向往和现实的纠缠。

《一只乌鸦叫了一整天》

《一只乌鸦叫了一整天》是刘毅在2016年读研究生时,去印度旅行了17天回来后创作的影像和动画结合的作品,材料上,她使用杂宣绘制以实现动画中跳动的肌理。这部片子大部分描绘火车上的情形,借此表达时间的流逝,影片主要是对火车上不同阶级的人群的面貌、印度人的信仰象征意象等事物的描摹。作品选名缘于刘毅印象里印度纷纷扰扰满街的乌鸦,它们飞过贫民窟的屋顶,也可以飞过富人的阳台,在印度乌鸦这种“神鸟”是最不分等级的物种。

刘毅用竹竿、麻绳和布帘形成晾晒的方式布置这件作品的展览现场,观者穿梭其中观看影像,如同她乘坐火车穿梭在印度的城市间。

《白水郎》

这件作品是艺术家刘毅的一次竖屏影像尝试,采用灯箱上悬挂宣纸的形式,重叠六张手稿形成画面效果。相较横屏,竖屏的叙事方式和影像结构都有较大改变,叙述故事的顺序和人物进出来去都与以往的表现方式不同。

白水郎就是一个浮萍,一个孤独的人。这部影片创造了一个漂浮在海上的移动空间,在虚构和真实的生活中,不断寻找自我和我们不愿面对的世界。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刘毅去年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与浙江音乐学院程龙老师跨界合作完成的一件舞台作品,她把它分为五个主题的诗:《春》、《江》、《花》、《月》、《夜》。作品呈现中刘毅将屏幕作为载体,将二维平面上的影像和三维空间中舞者的动态、黑沙漏斗等装置的动态、光影相融合。台上有下垂的尖锥流出彩色的沙,舞者推动沙漏,沙慢慢流出,从而在舞台上进行绘画。

刘毅同时分享了《春江花月夜》最先创作的四幅画,她使用热敏材料进行创作,画面背后用半导体配合线路以控制温度,产生画面的变化,形成水墨晕染的效果。同时也对应了诗中有关时间的思考和空间意识的想象,例如“鱼龙潜跃水成纹”一幅——画面全黑时,我们不知水下是否有庞然大物,它是否真的存在?

对话刘毅

问:作品主题选择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和脉络?

答:我最初的《混沌记》等作品是对绘画材料和动画运作规律的探索,后来的题材变化则是缘于我在塞浦路斯、法国、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地方做驻留艺术家时体会到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以及经历的事件,我会选择其中某些见闻融入自己的故事,使用绘画的方式保留自己重视的内容。

问:为什么选择使用水墨这种材料?

答: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水墨其实是含在骨子里的东西。比如在作品《度口》中,我试图重现每个人小时候的记忆:用钢笔写字时,墨水滴在笔记本上自然化开产生的光影效果——这种媒介的使用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时我也会将水墨放进立体空间中展现,譬如在上海MoCA艺术亭台,我保留了窗外街道人群游走于日光下映射在展厅的光影,再结合我在天花板上设置的投影,以及观者透明鞋套踩在镜面材料所形成的律动光斑,从而成就了我理想的光影水墨效果。

问:作品中如何采用AI、C4D等技术?可代替多少工作量?

答:以前我的每一部动画都是逐帧手绘,一部五六分钟的动画可能会花费一到两年的时间,所以在新的作品中我尝试了与AI团队进行实验——GAN的算法可以根据手稿学习我的绘画风格,补充动画的一些中间帧,完成部分重复性工作,让我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影片剪辑和故事线,AI大概可以帮助我减少四分之一的工作量。但由于水墨的自然晕染无法被ps完整抠选这一技术壁垒存在,这种方法目前还在进一步尝试中。

问:您的影像作品会因展厅差异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吗?有什么相关的布展经验?

答:即使是同一件作品,根据展览当地的文化与环境,我也会做出不一样的展示。比如刚才看到的作品《度口》在苏州展览时,根据苏州亭台园林的空间设计,我将影像做成倒映在镜面里的“水影”,以“桥”作为空间设计概念,在展览中做出一座“湖心亭”的感觉。我认为将不同城市不同空间的不同文化与作品进行结合,是非常有趣的事。

问:如何理解作品《一只乌鸦叫了一整天》中动画和录像穿插的衔接?

答:我在工作室时的创作状态就像动画“女工”一样,拼命画画,但出门就变成了一个拿着摄像机的旅者,记录各种素材。影像不能记录你的所思所想,但可以真实地保留你的所见所闻,动画则是表现那些不能被真实记录的、幻想的部分,二者结合,影片就会呈现出现实与幻想的穿插、游离。

问;您会将策展看作创作的一部分吗?

答:我认为作品是有空间性的,我一般会结合具体的展览空间去做展呈。因为作品的周期非常长,我策展的想法在创作过程中就会产生。

问:您的创作状态是怎样的?如何调整心态?

答:我觉得我的创作方式蛮单一的,因为动画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平时基本上早晨七点就开始画画,中间除了吃饭休息的时间,会一直画到晚上十一二点,每天都在进行这样的创作,非常辛苦。而做驻留艺术家又是另外一种走出了工作室的状态。至于划分时间,我会将一整年的时间划分写在纸上,明确每几个月要完成什么,这于我而言是一种比较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问:如何探索当代水墨的新可能性?

答:水墨于我而言更多是作为一个媒介,你不要被当代水墨、传统水墨、或是要如何画水墨束缚自己。再者比如我们身处杭州这种自带水汽的城市,下雨天时西湖朦胧,山间云雾缭绕的质感就像水墨一样,要多感受这样的东西,重视自己的体验。

相关艺术家:
LIU YI 刘毅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