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游丝中的蚕境——评梁绍基个展《游丝描》

作者: 赵松 2009

二十年前,艺术家梁绍基开始养蚕。要是生活在十九世纪后期的法国,说不定他有可能会成为另一个法布尔,写出自己的《昆虫记》。当然梁绍基走的是另外的道路,二十年养蚕,没让他变成生物学者,而是让他从一个追寻思想潮流、关注观念的艺术家变成了关注现象与变化的追求单纯与微妙的艺术家。他顺着丝丝缕缕的蚕丝所找到的,并不是什么生物学范畴的某种秘密,而是“存在于科学与艺术、生物学与生物社会学、纺织与雕塑、装置、行为艺术的临界点。”

这是一个被蚕丝包裹着的展览。从影像到装置,晶莹银白的蚕丝几乎无所不在。在梁绍基的眼中,甚至天空中的白云也是蚕丝的意象,所以在一年前的某个下午,当他站在证大现代艺术馆的前厅里,仰头看到玻璃天顶外的宁静白云的时候,就越发觉得自己选对了地方,他喜欢这种环境内外的自然呼应。出现在艺术馆最高的那个展厅里的影像作品《星历》,主要就是通过十几台投影机投射的蓝天里白云流动的图景,再辅以蚕茧组合的定时闪烁的数字灯对时间的某种描述共同构建起来的。开幕的当天,梁绍基还特意请来一位做棉花糖的小贩,推着一辆粘附缠绕了一些蚕丝的自行车,在艺术馆门外为前来参观的观众提供洁白的棉花糖。他要的是这种甜甜的感觉,他要用它来对应金属的苦涩。所以随后我们可以在他所中意的正厅看到一组悬挂在玻璃天顶下面的装置作品:用粗金属丝扭曲成棉花糖的形状再让蚕把丝绕缠包裹在上面。在外面的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这组作品营造出某种神秘而空寂的氛围。当你仰头注视那些银白的蚕丝层层包裹着黑色金属丝的场景之时,既有可能意识到作某种茧自缚的意味,也有可能隐约感觉到即使是金属丝这种人造物,在蚕丝的包裹中似乎也有可能发生某种不可思议的转化。

在梁绍基的眼中,这个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什么生物具有蚕这样的非同寻常的灵性与禅机了,能够如此具体入微地传达出那种与传统哲学暗合的从无到有、从有归无、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变化之道。在这个展览中,梁绍基无意转述蚕的以及与蚕相关的丝绸的历史,他只想让观者在现场看到发生在当下的蚕的生长变化的过程,更主要的是在对这个过程中辐射出的诸多微观现象与宏观道理的某种奇妙对应能有所感悟。为了方便养蚕,梁绍基长期生活在禅宗圣地天台山下,有一次在与天台山上的佛教界朋友交流时,那位朋友对“当下”概念的解释令他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什么是当下?就是刹那的刹那,瞬间的瞬间……”他想到的是,当下即是永恒,所谓永恒即是生生不息的变化过程。可以想象,在深夜里万籁俱寂的时候,他躺在黑暗里,默默地听着蚕吃桑叶、在蚕叶间缓慢游动的细小声音的过程中,听出了这声音里的寂静,以及什么是动中之静和静中之动的共存与转化。而这种领悟就是他的另一件装置作品《听禅》的动因。在作品所在的展厅里,几束宁静的聚光灯投射到地上的几个对应的坐垫上,每个坐垫上都垂着一个耳麦,你在这里可以坐下,也可以跪着,戴上耳麦,即可听到从旁边的那个半封闭的蚕室里采集到的蚕吃桑叶、游动时发出的细微声响。当然随后你就可以去蚕室里借着幽暗的微光看一看蚕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还有那些已经结成的茧,但这显然不是主要的东西,真正有意味的,还是呆在外面,戴着耳麦静静地听。在梁绍基的构想里,这是一种禅,是要在聆听中才有可能悟得的。

从圆形的卵变成蚕,蚕再吐丝,结成圆形的茧,随后再破茧而出,羽化成蛾,蛾再产下圆形的卵……这样的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与规律我们几乎可以扩大到任何领域,地球、太阳、无数的星辰,甚至整个宇宙。在梁绍基的眼里,那个圆点般的蚕茧,就是一个关于世界存在与变化的既具体又抽象的符号,而贯穿其中的,则是永恒的时间。当然梁绍基并没有忘记将这样的符号功能,以及蚕吐丝时所不断描绘出的“8”字图形符号,引入到传统文化领域里,去尝试激活某些人们早已熟知的题材,例如影像作品《洛神赋》、装置作品《鬼谷子》等。这种尝试显然非常有利于展览整体层次感与视觉效果的丰富,但如果与前面提到的那些展现微观现象的作品比起来,又显然不得不因为观念性的介入与方式的那种“复杂性”而退居到相对表层一些的位置,尽管其中包含的思考仍旧是比较深入的。相对而言,倒是那件以蚕丝自然织成的画幅而以蚕茧、枯桑叶掺杂点缀的名为《残山水》的装置作品,在整体效果上意味丰富许多。说到底,梁绍基并不是那种喜欢并且擅长做所谓的“观念艺术”的艺术家。这也是为什么连他自己都对那件以劣质三鹿奶粉为主要材料和蚕茧制作的戏仿“珍珠奶茶”的装置作品,以及它周围的一些文献作品和他用墨笔在墙上直接写下的关于“丝”字的多种解释,这一部分内容不够满意的原因所在,因为观念的相对简单的转化,“它们散掉了”,没能很好地融入整个展览结构中去。

梁绍基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的一个特例。就像那些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以其对社会问题、日常生活、世俗观念等等方面作为艺术的突破点一样,他将“蚕”作为创作的切入点并创造出非同寻常的全新视觉体验,同样带来颇为重要的启示。“自然”的破碎,是现代文明进程中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自然”的破碎过程使人类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思想与精神的源头。生活在这个极度工业化的时代里,人们对于世上万物的感觉其实都在变得越来越麻木了,很少去关注其它生物存在的现实以及它们与人类社会在细微处的微妙关系。梁绍基通过长期与蚕倾心相处,体悟到的是:“世上的生灵都在荒唐的、无法平息的矛盾中寻觅着自己的生存空间。生命的不易不仅来源于自然,而且来源于人为。而象征生命的蚕丝――柔弱欲断,然而又似断非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意志;百折不挠的生存信念和以柔克刚的能耐及其绵绵延伸永无止境的生命关联。” 在“执意去创造自己心灵的宇宙”的过程中,他试图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追问实现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何在的游魂”。


发于2009年10月1日《外滩画报》

相关艺术家:
LIANG SHAOJI 梁绍基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