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杨福东 靠近海/等待蛇的复苏

作者: 凯伦·史密斯 翻译: 白冰 2012

杨福东用了近六年时间才完成他的影像作品《竹林七贤》,影片由五部分组成。那段时间,他的思想和注意力都集中在艺术化地表现中国年轻一代的世界观。这一探索最终以黑白的形式呈现在观者面前,作品形象化和隐喻性的语汇,与上海这个地域以及发生在近一个世纪前的“新文化运动”精神有关。曾有一段时期,艺术家的作品大都局限在这个单一路径上,但随后的结果证明这一做法是非常成功的—在这个系列面前,他相当多样化的电影观点也一时显得黯然失色了。而在北京放映的他早期制作的两个作品:2004年的《靠近海》和2005年的《等待蛇的复苏》,却也适时地让人想起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不可思议的是,当时这两件作品都是首次在中国展出。

在10频影像作品《等待蛇的复苏》中,辨识度最高、最知名的部分就是待在树上的那个年轻士兵。随后,在2005年意大利都灵里沃利当代艺术博物馆(Castello diRivoli Museod' Arte Contemporanea)举办的展览中,这个场景被用作作品目录的封面。图片很美,却不能代表这个作品:作品实际主要讲述了一个从部队开小差的战士宿命般的故事。与照片中的蓝天相反,影片自身则弥漫着一种残酷、绝望、哀伤的气氛。经历过交战后的情感创伤和一个士兵复杂的心理状态,都是这个时代常常发生的侵略行径(或将占领区变为悲惨的充满侵略性的战争区域)的中心议题。因为好莱坞以及各种媒体的存在,使战争片,特别是与士兵有关的剧情,成为近代人类的集体意识感受中一股无处不在的力量。

在拍摄中,杨福东以一个缓慢而有节奏的连续镜头追随着影片中的主角—士兵,而树上的场景和那些夜景则是唯一的停顿之处。在后一场景当中,士兵在夜幕的掩护下,正点火准备他的“晚餐”,试图以不多的东西填补他饥肠辘辘的肚子。这一食不果腹的情形,与驱使士兵走向人迹罕至之地的那种内心的空虚相辉映。利用娴熟的场景并置技巧,并通过加大影片的时间跨度,杨福东将士兵年少和年老时的影像交替地表现出来,令他的旅程成为一场耗其一生的行走,而树上的孩童仅代表着士兵的青少年时期。

在他的老年形象中,士兵年龄的衰老通过其篓缕衣衫和一直所忍受的伤痛体现出来。那是一件老式制服,式样上混合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服和八路军服装。这此都表明了他普通士兵的身份。这种创伤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抽象的,意在提醒人们战争的恐怖性。他眼睛上的绷带暗示他已经失明:这是对藏匿之处的隐喻;也告知人们,士兵曾期望他不曾看见到那些被迫看到的场面。视力的丧失也暗示着这个勇敢的年轻人是如何盲目地投入了战斗,对战争所将带来的极度恐慌和灾难没有充分的准备。

十个场景之后,士兵行走在乡村,尽管是秋高气爽,满目所及依然是一片贫瘠和干涸。这些壮丽的远景让人不禁分心失神,杨福东宛如画家挥毫一样,充分利用了季节的颜色,为这此场景营造出浪漫和戏剧性的氛围。随着土地在脚下延伸,士兵也继续前进着,只留下观者在玩味作品的结尾。这一结尾显然不含有艺术家所期望的,带有普遍性的电影含义。

《靠近海》遵循了一个类似的风格,由一系列大而醒目的屏幕和参与者组成,且从音效和视觉效果角度考虑,把他们安排到不同的位置,就像组成一个管弦乐队。作为一个概念构思,它说明的是,在这样一个被自然力所环绕的海边环境中,那些乐器存在的原因。按照它们并置的方式,每个屏幕中呈现的是不同的乐手,手执不同的乐器,站在一个被大海包围着的孤独的岩石上,在独奏或合奏中各司其职。这种安排也暗含了中国谚语“对牛弹琴”——即做无用功。而乐手们各自随意地演奏着不协调的音符,更像是海妖赛仁思试图让奥德修斯横穿海浪一样,诱使受害者迈向他们的死亡之旅。

从叙事上来说,杨福东把观众空降到他的“岛”上,面对这里的“幸存者”——一对年轻情侣,既不解释这是什么地方,人们又是怎么去到那里的,也没告诉他们为什么会在这样一个场景中。事实上,至于他们能否回到文明世界中,片中亦没有提供任何线索。这两段影片以黑白片的方式拍摄,在一片彩色影片的包围中,他们的出现扰乱了常规的放映逻辑,就像一个倒叙的手法,将“过去”叠加于“现在”之上,为影片添加了一份时间深度。

从抽象角度讲,《靠近海》可以算作广受欢迎的美国连续剧《迷失》的某个由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Lars von Trier)来执导的存在主义版本,又抑或是一出现代希腊悲剧。为了突出困顿感,杨福东让他的人物们横跨在海滩上的一个巨大的“骏马”上,面朝大海,仿佛随时淮备同自然力作战,而仰视的拍摄角度则能唤起人们面对逆境时的英雄主义情结。那一刻,大海中突然出现了这对恋人,尽管尚不清楚他们是在逃往陆地,还是为了逃离岛岸。这对情侣在海浪中努力调整方向,海面时而平静,时而波涛四起,浪涛拍岸。他们能否存活下来,这都留待观者去思考。但在杨福东的镜头下,片中主人公的命运,理所当然的,具有一种不确定性。

摘自 凯伦·史密斯《发光体2号》,2012

Text's Attachment(s):
相关艺术家:
YANG FUDONG 杨福东
相关画册:
7935.As Seen 2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