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多义的艺术

作者: 凯伦·史密斯 翻译: 皮力 2006

“我所感兴趣的是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会如何发展以及我这个进程中的作用如何。”—— 耿建翌

1994年,耿建翌来到了北京,从而离开了那个在中国被称为“天堂”的城市-杭州。他在那里进行了将近八年的很极端的创作,而此刻他相信北京作为一个首都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机遇、同行之间深入的对话以及西方的观众。耿建翌离开了杭州,但是在80年代的中晚期,事情却并非如此。当时耿建翌参加了浙江美术学院具有影响的艺术团体。80年代中期中国爆发了一场前卫艺术运动。当时人们对于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许并不是十分的清楚,除了期待事情的发展以外似乎什么也没有。而艺术家的角度只是参与到事情的发生中来。

耿建翌在1981年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1985年毕业于油画系。“池社”的社团活动开始于1986年,并在1987年结束。他们当时还希望继续这样一个活动,但是在80年代晚期很多同事出国离开了,而耿建翌还留在杭州。不同的人选择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并导致了不同风格的出现,而艺术风格似乎有着更明显的表现,这一点在“池社”的活动中体现得再明显不过了。在耿建翌15年严肃的艺术生涯中,他几乎参加了所有国内外重要的展览,甚至在最近的几年里他开始放弃一些其它的东西更专注与创作活动时,事情也是如此。与此同时在90年代中晚期对于中国新艺术的前卫性考察中,耿建翌经常会被忽略,他早期的作品已经没有了,而新的作品却被认为缺乏本土性——尽管这些作品在本质和精神性上更接近中国,其简单的形式易于销售和展览。在中国他的作品几乎很少出版,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在干什么。我们不能以此而认定忽视耿建翌艺术中的负面影响,或者认定社会标准的堕落。在1993-1996年间耿建翌创作了大量的观念作品,这些作品手法多样——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也是如此——在国外主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它们不容易被外国观众所欣赏或者体验。

然而在1999年,耿建翌显得有些引人注意,因此他把那些来自前卫艺术运动,同时具有持续性和深刻性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在回顾的过程中,这些丰富多样的手法具有了一种统一性。和一些当代艺术家不一样,持续性并不是体现为一种视觉标签,作为一种“注册商标”出现在作品中,相反它们体现为一种追问方式,针对着那些对于人类处境的夸张的问答,这些追问旨在唤醒观众对于“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的清醒意识。同样由于他唤起了这样的清醒意识,他的作品于是也具有了一种深刻性。他经常使用最简单和最小心同时又蕴涵着禅宗道理的方式完成这些。

我们可以再看耿建翌的最新作品。他的这类构图发展下来创作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之多的被自己修改甚至抛弃。现在的系列开始于1996年,我们必须相信现在展览的这是些是画家自己最满意的,也是值得我们深入观看的。首先,它们彼此类似,但是又存在着微妙的差别。几个独立的图象被添加在一个完美的主题表现周围,画面的流动的氛围既是思维的状态也是行动的状态。在这些作品特别突出的出现在丰富肌理效果背景上的线条之间的对比,背景类似墙壁上斑驳的的线条,毫无疑问这有些类似中国的毛笔在宣纸上的运动。此外,这些作品浓缩了所有耿建翌过去创作的期望:同一性、模糊性、未知性以及丰富的画面质感。而且,就象刚开始一样,他的作品并不是对于世界的反应,而是在反应之前的思索,至于反应则是属于观众的。

耿建翌是中国当代艺术之80年代中期以来涌现的很多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而且,他们延续了这种开拓,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他既以此为作品的目的也以此为作品的方式。他的作品有着超出本身的价值和冲击力。对于耿建翌的作品我们必须走进仔细地看,看那些细小的东西,看一块颜色,看那些看似普通和平常的细节,然后我们思量,开始对自己保持一种清醒状态,我们的存在和潜在的清醒意识开始浮现。

相关艺术家:
GENG JIANYI 耿建翌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