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陈晓云,行走在树枝上感受时间

作者: 闵丽柯 翻译: 刘永强 十月,2012

如果我们的想象能够在某一个瞬间决定意志,而且我们在这个瞬间意识到即使死亡也并不具有持久的意义,那么这时从树干上掉下的一截树枝也会成为一种意欲言说的诉求。出生于1971年的陈晓云,现在居住在北京。他的录像作品和由他策划的摄影作品都着力于隐喻性的图像语言和诗意般的感染力。

在中国的录像艺术史上,杭州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成为一大重镇,譬如当时的先锋艺术家张培力在录像作品中以重复洗鸡的过程来展现政治权威的荒谬和怪诞:他重复性的将一只母鸡捉住、洗刷一遍然后还它自由。(“卫字3号”,1991年)

在毛泽东时期后的艺术家如杨福东、邱志杰、杨振中等都纷纷在媒介应用上承接了这一传统,他们在杭州自力更生自编自导的组织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录像艺术展。接着大约在1996年,首届中国录像艺术展成功举办。陈晓云创作的录像短片和摄影作品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对当时政治局面的公开批评上,他表达的更多是一种自我反思,当然这并不排除他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不和谐的披露。

陈晓云在访谈中讲道:“在深秋和冬天,我每天走路都会踩到许多散落在地的干枯树枝,这时我感觉到了它们的存在。我在不同的场景和情节中使用它们,为的是能够形成一种连续叙述的效果,这里干枯树枝作为叙事的主线成为一种言语,即物的言语。”这种“物的言语”与摄影作品的标题之间又像是在对话一样,彼此相互作用。

就具体的视觉印象而言,譬如作品《我把未来交给一条蛇》(2012)展现的是一个人小腿肚下方的双脚,双脚既谨慎又从容的触探着一根分叉的树枝。但作品标题表达的却不是这一现实行为,而是将其延伸到了生命哲学和隐喻的开放层面。“干枯的树枝在我看来首先是枯萎的生命形态,作为树的一部分它是死亡的,它离开了树干,但它作为独立的个体却诞生了”,艺术家这样说道。

《我把未来交给一条蛇》以及陈晓云的其它几部作品都反应了他对“时间”这一概念的深入思考。他在访谈中强调,他对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不同时间层面的交融很感兴趣。如果说他在创作风格上是以中国古典的妙语箴言为导向,那么他在理论反思层面则更多是从西方哲人的著作中获取灵感,如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费尔南多•佩索阿《不安之书》、库尔特•冯内古特《时震》和让•波德里亚《冷记忆》等。佩索阿在《不安之书》中那种近乎断片式的联想言语——佩索阿自己称该书是一本“收录我在思考时偶然所想的书”——在陈晓云的作品标题如《这就好比在虚拟的意义上徘徊在概念的重心上挪移,他说只是在幻念中旅行一小段让意志的租界失去片刻平静》(2012)中表现的非常清楚。此外,该作品标题并不能帮助观者对作品有更好的理解。正因如此,作品观者的思想徘徊于图像和文字之间,他被送上思想的旅程直至自身想象力的国度。至于那里的重心是什么,以及什么在围绕这个重心挪移,艺术家并没有定义。

陈晓云在个展《坠枯录注》(香格纳画廊,北京,2012年3月25日至5月2日)中首次展出了他在2012年年初创作的摄影作品。他虚构了一个具有古典气质的文本作为整个系列的基础。陈晓云解释道:“我的意图是借鉴古代这类文学体裁的表达逻辑。“注”的含义是我以图像作为虚拟文字的再创作的方式,它们是对这个虚构文本的注释。最后当作品完成后,我又以作品名的方式再对图像进行文字创作。” 就连自己的死亡都不值得纪念,要忍受这一思想有多难,陈晓云选择以一个非常简单的姿态来表达:他弯曲一条干枯的树枝,直到它破裂劈开(《时间奉献出一段旅行你在路上变成一个凶手,没有任何一种死亡的形式值得纪念》,2012)。

载:《目光中——温康纳(Wemhöner)收藏的摄影作品》。比勒菲尔德:科贝尔(Kerber)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Text's Attachment(s):
相关艺术家:
CHEN XIAOYUN 陈晓云
相关展览:
《坠枯录》注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