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混生》展览后的访谈

作者: 翁志娟 六月,2006

(石青简称“石”,采访者翁志娟简称“翁”。)

翁志娟(翁):作品名称为什么叫《厌食症患者》?
石青(石):这里的厌食症是心理疾病的隐喻,对食物的排斥。实际上是对外界的排斥,不接受,这也是个人对现状的一种表达。如同食物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基础,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话,同样会面临很大的困境。

翁:能否谈谈你的作品?
石:这是一个虚拟的事件,里面的人物面目是模糊的,被害女性没有身份,泡在水里也是这样的暗示;那个男子可能是个无业者或下岗工人,是被压抑的形象。当屈辱与压抑无法释放时,就可能转化为对他人的伤害。但这只是揣测的动机,就像无动机杀人,把社会对自己的伤害转嫁给他人时,就变成一种对社会的报复。这里的危险性在于,“他们”就在我们周围,也可能包括我们自己。他们社会地位不高,被主流人群漠视。从摄影作品中来看,两者表面上是对立关系,但行为上总是一致或相似的,都在躲避,都在等待,事实上都是受害群体。当代艺术和社会生态相联系是当代艺术的一种策略,艺术本身的能量是没法和社会能量相提并论的,所以当代艺术需要“借势”。作品仅仅提供愉悦功能的话,充其量也就是个供人把玩的“玩意儿”。

翁:你以前的作品都比较晦涩,这次你是否是你在创作上一个语言变化?
石:晦涩不是问题本身,艺术首先是要有表达冲动,其次是建立表达方式和沟通平台。

翁:你这次作品比较成功的就是有了这样一个平台。
石:比以前更注重。我的关注点有些变化,最近对社会和城市生态比较感兴趣,这个作品和以前的东西还是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比如对人的心理的探索。以前这方面的探索是用一些比较个人化的经验来表达,这次更多是把它放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展现,建立在公共性平台之上,沟通也就变得容易。

翁:照片、录像、装置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石: 装置部分是一个案发现场的模拟,与摄影、录象有并列叙事的关系,录像从历史角度和个人经验来讲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是对个人精神层面的分析,是对被动性格转化成暴力动机的想象。摄影是对事件传播渠道的质疑。摆拍是媒体惯用的手法之一,媒体对类似事件的处理最终把它变成一个可供消费的东西,像聚光灯一样,照亮它是被更好地消费,至于事件背后的东西大家并不感兴趣。

翁:作品用三种理解来讲一个故事?
石:三种介质对应着三个叙事,它们之间的链接是符号性的道具,雨衣、鱼竿等。作品是对整个事件交叉的推测和想象,面对的都是一个问题:被忽视群体的心理问题。我认为社会对这些的重视程度太不够了,这个时期中国变化太快,被动跟随的人群心理未必跟得上。在心理与现实产生脱节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开始有种种趋向和预兆了。我对无动机杀人案件感兴趣,其实是关注事件之下的心理变化。这些都将是这个时代的心理切片标本。

翁:也有用心理破案的刑事案件。
石:也有,但它仅仅是破案工具,是功能化的。我关注的不是这个,社会不把公众心理调节到一定程度是早晚要还债的。

翁:会不会受到国外一些惊悚电影的影响?
石:这个完全是中国社会很现实的问题,和国外的大片没什么关系,这里没有离奇的情节,没有怪异的造型,但它同样是触目惊心的,因为我们生活其中, “他”可能是你邻居,可能是楼下走过民工,我们天天重复着匆忙而脆弱的生活,它是真实的。而电影中的“惊悚”是被消费的。

翁:有人说你作品呈现出戏剧化的场景,做的时候有没有刻意?
石:短片中我就借用了舞台剧的形式,叙事,舞台、灯光,转场的过渡都是靠灯光来控制的。摄影的摆拍中,舞台灯光这么一布,整个场景就像假的一样,像布置出来的舞台,这也是戏剧化效果吧(笑)。我觉得艺术就应该什么样的都有。谈不上刻意。

翁:以前你的现场表演的作品跟现在用真人雕塑代替的差别在哪?
石:表演是个更大的概念,我还会继续做现场表演的作品,目前在找更适合我自己的方式。而装置中的真人雕塑是另一种静止的力量,另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因作品表达内容和方式而异,如果把那两个雕塑置换成真人,反而力量没这么大了,作品需要的是被打断的瞬间凝固,是对下一个可能的无限搁置。

翁:你很多作品都用到水,对水这个是有情结?
石:其实这次作品里都有水,摄影和装置最早设想有雨的效果,后来放弃是因为造价太高,而且语言罗嗦,太写实了。保留更多的是水的意象。水有很强的覆盖性,还有种清洗的隐喻。水在我作品体系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

翁:这次很多人对你的评价是进步了并有一个飞跃,你自己怎么认为?
石:可能是在作品沟通上顺畅了吧,毕竟建立在一个公共话语之上;还有就是资金的投入,这很重要;再就是经验,做了这些年,对材料的认识,对空间的把握,毕竟还是积累了一些;最后是语言的处理,以前是往作品里加东西,现在开始减东西,这是个阶段性的变化吧。

翁:聊聊下一个计划、展览或作品的形态?
石:下一组作品是影像作品,是探讨北京城市历史和生态的。北京是我居住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个人经验积累最多的城市。这次仍是从个人的角度展开的。我在作品中强调综合性,许多想法更适合个展。

翁:你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现状有没有问题?
石:不成熟是肯定的,也是正常的。这样反而对艺术家是极大的锻炼,艺术家本职就是做作品,认真做事就行了,大家身在其中,问题都不是孤立的。

翁:当代艺术家和空间都面临着生存问题。
石:这是很大的问题。我是靠上班来维持的,理智的商业化应该是个良性的循环,对我而言应该是出现作品完成之后,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中国没有基金会,非商业的就必须自己投资,从精力分配和财力上存在很多困难,当然没钱有没钱的做法,坚持才是最重要的,作品质量也不全是由资金来决定的。艺术空间的状况和中国的艺术家的情况有些相似:暂时因素很多,充满不确定性。

相关艺术家:
SHI QING 石青
相关展览:
混生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