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迈克尔·迪恩:当艺术家遇上图像语言

作者: 郑中允子 2018

距离十年一届的雕塑大展德国明斯特雕塑展结束不到半年,备受瞩目的参展艺术家Michael Dean(迈克尔·迪恩)便为中国观众们带来了围绕“后文本”即表情符号全新创作的更为复杂而微妙的系列作品。迪恩的作品一如既往地与个人情绪有着紧密地联系,只是与六个月前的“Tender Tender”所直接表述出的小心翼翼地境况不同,“笑之类比”在其中又增加了一层转折的可能:从文字到表情到雕塑,从开放式的笑到众人着魔的狂欢到最终工业化中的迷茫。在穿越多层迷障后,观众将走向何方,或许是迪恩独特的“语言雕塑”最为迷人的提问。
 
展览是艺术家对城市居所中灵魂不安的自然发展的表达。在中国的语境下,艺术家通过现在这样的”技术写作“(technological writing)来探讨超脱翻译概念上的语言扩张。在这种模棱两可的空间中,通过修改过的速记用略字、表情的使用和滥用,把字母变成了标记和符号,图像变成了文字。

初次进入展厅,一个白净到令人产生幻觉的空间,两堵墙角处并非直角而是带有弧度的填充设计,是迪恩希望整个展厅就能成为一本可供翻阅的书籍的用意。进入者也许很难从微观的角度感受,也要谨防对书籍的原有概念固化你的思维,以为自己是在一个具有局限的空间中。
当你从展厅中间走至边缘,便能感受到,白色空间的魔力,它是无限的,是延伸的,是能引发无数条通往外部的道路的。这才是它被称为书籍真正的原因,这个让你恍惚的空间,摆放着与12组与人等大的雕塑,一时间,你会对自己究竟是在空间内还是游离在空间外产生疑问。

这场展览中的雕塑并不是唯一的展品,只有在观者进入后,展览才完整的开始。艺术家本人也多次表示,更期待看到观者与雕塑作品间的互动。组成雕塑的是特定形状的水泥,互相串绕的铁锁,被揉搓的书籍,各式各样的手势等等,这些符号并不只是构成“LOL”的元素,它们更多的承担着指示的作用,调动观者的情绪,从阅读二维文字的思维波动,到进入三维空间中的身体反应。

“我尝试让观众在进入这个现场的时候能忘记迈克尔·迪恩,甚至忘记这个展览叫什么,只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本和语词。就像一个空白的空间,你可以往里面添加任何内容。这个语词的存在,它可以是这样的,也可以不仅仅是这样的。任何人都可以赋予它定义,任何人也都可以创建一个另外的文本。这是我尝试在自己的创作现场去实现的。” (迈克尔·迪恩)


相对于雕塑家的身份,迈克尔·迪恩更喜欢作家的称呼,也许是因为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只有写作才是真正的线索。不能被记录的情绪是最容易被推翻的,因此艺术家在建立了一套情绪模式之后,选择将其转换为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是写作模式。当交流不在是以文字书信或是面对面的声音为主体的当代,虚拟网络社会的构建完成,促成了表情包以及缩略语的飞速成长,艺术家及策展人将现状称为“后文本”、“后情绪”在不断增长的时间经济中追踪语言和表达的演变。这对写作者必然带来了影响,当文字的结构被改变,情绪的该如何不被遗漏的传达,是迪恩双重身份转换间试图构建的通道。
 
作为一个读者,笔者认为书写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字的内容意义,二是书写本身作为一种行为的意义。文字书写是由经验主导的,好的文字建立在以往的阅读经验之上,但这是用于判断传统的文字沟通有效与否的标准。表情语言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历史基础,更应该将它看做技术衍生品,或者说人们对于它所传达的内容是在使用之后才生成的,并非是我熟知其含义后才开始使用。

这样的特点使以其为创作源头的迪恩的作品能够指向更多的含义,而这个含义是笔者上文所提到的第二层含义,即相对于内容的含义,迪恩更在乎营造的是,这一个能够凝固在时空中的行为之书。这样一来,作品所传达的语言不仅仅是在构造“LOL”,也可以是打破“LOL”的行为。

“对于我来说,街道被一对情侣走过的时候,地上的爱心实际上被他们损坏了。主题永远都是“LOL”,我就是想要以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去展现出“LOL”可出现的情景。这里面反复出现的“LOL”的形状它其实是缠绕在一起,被捆绑在一起。我的“LOL”像旅程一样在书里面被出版出来,大家如果能看到的话,里面其实是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LOL”。包括被压扁的这个饮料罐,它其实也有“LOL”,就好像我们在街上喝完了,把垃圾、饮料随地的丢在地上。所以在这里的话,我的“LOL”其实也是一种心碎。”(迈克尔·迪恩)

“打破二维与三维之间的界限”的想法亦是迪恩创作的主旨之一,他似乎对于界限十分敏感,既在试图突破,在某些时候又会创造界限。但正是这之间的循环往复,各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让文字背后的隐藏得以被展现:无数种解释与体验。


“如何让我的文字置于观众的手中,并在某种程度上适当地发挥作用。就像是你生活中某一个经历和它的时政性。当我试图以一种传统的文字形式来写作和分享的时候,发现有的时候无法实现。也许这是因为文学上对于解释的追求。但是当我把那些文字变成一个个物体,人们站在这些无可辩驳的物体面前时,它就产生了一种感觉:一旦人们去触碰这些雕塑时,我作为一个作者的存在似乎就消失了。它更多的是把人们放在作品前面,而不是把作品置于人们面前。所以,我想“雕塑”这个词,从“分享”的概念上去看,似乎是在试图在你和观众之间达成某种平等。而这些巨大的、有些笨重且无法否认的物体成了最好的选择。”(迈克尔·迪恩)


仅以视觉作为判断,就会发现迪恩的作品中包含大量的元素,且元素间似乎难寻关联。在用色上亦存在这样的方式:红黄绿的饱和度被降低,颜色表面被附上灰尘,书籍上绚烂的染料、钢筋上斑驳的铁锈,这一场展览中我们看到了比以往更为多样的色彩。先不深究其意味,笔者更多看到了艺术家全方位“浸入”式的思维方式,或许,染缸一般的空间才是真实的社会状态。

展览现场有一件摆放于开放的电箱旁的作品,这是艺术家临时起意创作的:

“作品的产生是因为我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这次展览的地板是需要铺上墙的,因为整个空间是一个空白的纸页,然后在两端它的纸页就会上墙。墙那边正好是有一个电箱需要工人每天去把它打开来,然后才能开灯,所以我来到现场发现这里这边有一个角落没有办法上去。随着布置的进程,你会发现展览的现场效果非常好,看上去有一种很有魔力的感觉。但是作为参与者本人又觉得其实每天开电箱的过程就好像有点把一个很魔幻的很完美的世界掀开它的一角,让你看到它后面的真实是什么。
 
其实我之前来中国去寻找灵感的时候,我也有在街上看到很多这种电缆之类的东西,它的这种卷曲的形状,也让我想起LOL这个形状的存在。我也有自己去学一下关于电箱这种线的布置,其实里边用了很多不同的颜色去帮助电工去区分,我觉得这个里面其实有一种彩虹的颜色,彩虹色的斑斓的东西在里边,包括它里面雕塑所塑造的这些形象,可能是一些比较紧急的状态,我觉得这种对比也非常的有意思。因为这个展览的地非常干净,非常漂亮,但这个电像等于说也给了一个跟它相对应的一个不同的体验在里面。所以说这个展厅像一个剧场一样,然后里面的每一个雕塑都像是一个角色,它都有它在这个灯光下面的幻象所存在的闪光点,但是其实每天早上都需要有一个工人进来,然后把这个电箱打开,把灯打开,然后这个剧场才能够工作。”(迈克尔·迪恩)


迪恩并不会刻意的寻找清晰的逻辑,很多模糊的视角对于他来说是丰富创作的能量。创作本身是他个人的情感体验,来自于他对社会新闻的解读,对于生物学的兴趣,对于游走在建造中城市的领悟等等。由多点思考凝聚成的作品,在形成后,将像射线般由一点出发,形成多条通路。
 
回到展览的重要元素表情包上,你会发现由迪恩创造的文字、雕塑形象最终构成的或许是一个平行时空。表情包在这个时空内张牙舞爪,不停地有人使用,有人接收,有人转发,有人误读。人的存在被弱化了,你面对的更多是虚拟状态中表现情感的一个符号,因此当你走进展厅,你走进的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走入雕塑所营造的空间感,它对于空间强硬的挤压与反作用力下的开阔,紧密与膨胀,是这一个空间中的存在所创造的异形感。

在这样的环境中,若以阅读文字的想法先入为主,会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也不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在两种不同语系(中文和英文)寻找差异,这是一个被新构造的环境。可当你真的想要放弃与身体联结的意识时,那些粗糙的水泥,掉落在地上的粉尘碎片,又将你拉了回来:那些建造中的城市的混乱一角,你不正也生活在其中吗?
 
策展人王宗孚在对展览题目《笑之类比》的解释中,亦提到了这样的观点:

在准备展览期间我一直在跟Michael Dean沟通,Michael Dean他很感兴趣的就是一个后文本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我们日常用文本的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很多新的改变,就像表情包的出现很多代替了我们在日常沟通的时候,把字完全给打出来的这么一个行为状态。这其中也包括我们用手在纸上写字的这个过程已经慢慢被我们用电子设备去沟通的一个习惯。我们现在日常的一个常规可能更多的是在电子设备中沟通,反而真正写字变成了一种类比状态。这个词也是对于比喻的音译,有这个意思在里面,所以每一个文字都是有在一个,去类比一个,大声,LOL放声大笑这么一个感觉在里面。 
 
最终,空间、文字、材料、颜色都混合着接连不断的向观者发出“LOL”的笑声,谁能笑?谁在笑谁?什么事这么好笑?

文章出自凤凰艺术
http://mp.weixin.qq.com/s/hcqk--3ostJ_UVkQCROKKQ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