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刘月 《为极限值得唯一》是我自己的格言

来源: 空艺术 2019

2016年11月19日,“刘月个展:格言”在香格纳北京开幕。本次展览是刘月在香格纳画廊的第一次个展,展出了一组艺术家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创作中的关于人对事物认知研究的系列作品之《为极限值得唯一, 07》。

刘月的创作以摄影材料为主要媒介, 致力于分析图像中的物质性, 以及人对图像, 光线, 形状的认知习惯, 作品中看似简单的画面表象, 深究后会发现其表象里存在着让人吃惊和不可思议的力量。他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变换成另一种形态, 并对事物的本质提出深刻的质疑, 他将客观事物中人为附加的所有特定概念和意义进行消解, 把所有一切外在的东西剥除, 掏空, 探索事物最"本真"的部分, 让思考没有任何引导地进行。在刘月的这种认知研究中, "悖论"始终贯穿其中, 就算是找到了"答案", 也会被下一个"问题"所推倒, 这个矛盾重重的过程被刘月认为是真实的和着迷的。他像一个计算机病毒制造者, 将病毒植入到自己体内, 再以最强的方式对抗自己。

"格言"在刘月看来是被融和多个维度的总结片段, 是人所想象的目的和方向, 并非现实面貌。《为极限值得唯一》系列是从自身的感受性出发, 自毁性的让它延伸出来, 再达到一个新的维度。刘月在《为极限值得唯一, 07》中, 通过大画幅相机移轴、改变原图透视角度及调整其形体和方向, 尽量使原形体被重塑为一个完美且趋于标准的经典规律形体。在此过程中限定着的规范被利用和重塑, 悖论由此产生。此刻为达到标准化而塑造的完美形体协同其相悖的细节一起被不可回避的呈现于众人面前。

在展览开始前,我们与刘月聊了聊,听他讲讲自己的“格言”。

空艺术:展览为什么命名为“格言”

刘月:格言往往是总结了过往大量的经验后找出适合人们的某种具有示范性的标准或准则,是对我们自身行为的理想值预设,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这些预设的典范来源于生活并指引我们的行为,但真要像“格言”那样真实生活是无法实现的。这与我这次展览要表达的主题很像,似是在总结出一个最高标准,但这个切片式的最高标准又是抽离于现实的。

空艺术:这次展览的作品基本集中在2009年,算是比较早的作品?

刘月:比较早的,从属于自己关于“认知研究”的大线索之中。

空艺术:因此你的作品一直都有脉络上的延续?

刘月:这批作品是关于视觉认知的,05年左右我就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了,直到现在还在持续深入这线索。视觉经验中我们忽视和自带矛盾的基本点,对其去功能化的分析是我研究的主要脉络。作品是整个研究方向中的切片显现,它们只是大脉络里的例证。

空艺术:你对维度等空间问题非常关注,这跟你的过往、日常经历有什么联系吗,是什么契机促使你选择了这些关注点?

刘月:我对空间或维度自身并非兴趣浓厚,但通过这些路径能了解到另外那些无法言传的“景观”,这才是我着迷的。
自身在这个世界中的状态同时在给予我们反馈,反馈的面貌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是如何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映证等等,一但深究这些问题还是很让人困惑的。而了解世界最基本的路径是认知,以此为基点引出了我这些年延续的“认知研究”,以视觉、听觉等部分逐一分析深入,而其中视觉认知是研究的一个重点。“眼见为实”就是我们视觉认知的一个集体经验性的总结,即使会趋于误导性的视觉结果。我们往往也会将其视为自认可靠的线索。在我们生活空间中看到的是三维物体,传导到大脑中其实是平面的图像,只是我们的大脑自动将其补足为立体形态,这份认知上的空间转换是十分不可靠的,而我们却十分依赖信任它,最关键的是也为此发展了我们自己,这是有趣的事情。另外视觉体验和认知在判断事物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偏差,比如看到一个并不完整的类圆形,我们的大脑常常会自动将它修补成整圆,“视而不见”地将这个形体原本真实的面貌忽视了。或许这是思维中的经验在起作用,并通过这样的判断方式更高效地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但这种认知习惯却导致了我们不能很完善地进行客观判断事物。这些维度上的变化和视觉经验的错判到底给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世界?其中自带的矛盾重重。于是我尝试着用证伪的方法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拓展,使之成为唯一性和绝对性的典型。而客观世界的悖论也被夹杂在其中并被这些判断误差放大和强化。这时候我们似乎会看到什么……

空艺术:你的作品中很多物象已经减至最简,观者难以一眼识别其中的内涵,你会给他们怎样一个入口来理解?

刘月:我觉得这些线索都已经集结在最后的作品上了,如何识别和能认识到什么程度我是无法控制的。这次展览的作品原图放在作品下方进行比较,大家肯定会观察这两个形体之间的关系,它们相类似却又不同,原图上的基本形是三维透视形体,而翻牌原图得到的作品上这形体已经变成了二维的无空间透视的形体。原图上的网格是重复无个体特征的二维图案,而最后的作品上这些网格却是有虚有实大小不同。原图是横置的几乎无深浅色彩变化的黑白图,而作品却是纵置有深浅颜色变化的彩色图像……等等,这些都是线索。其中会发现转化的过程是十分让人困惑和惊奇的,当那个“我”要变成“他”的时候,同时间其它的“他”又以未知的面貌变成了“我”。感觉这些悖论在提纯萃取的过程中并没有为此而消失,而是像捉迷藏那样,就在身边看着你,而自己知道他在身边但就是看不到他,这也是作品带给我美妙的地方。

简洁并不是作品的全貌,甚至有些作品还是极其繁杂的,这和作品要体现的最终的目的是契合的,因为具体到每一个研究分析上最终呈现的面貌是具有唯一性的。比如这次展览的作品要从有透视的原图形体变为二维无透视的工业产品一般的形体,它只有选择唯一合适的视角拍摄原图并唯一方式的扭曲二维纸面才能达到。这由不得我去选择是简洁还是丰富,因为必须如此才行。对于自己的作品的分析往往需要以切面的角度进入问题,这过程看似简单和单薄,但事实上却是通过自己的消化而会是“层层叠叠”环环相扣的。我不会只是把某些“景观”扔给别人,否则会缺乏自我的消化和过度。虽然每一个观者面对同一件作品的反应是不同的,有将它理解为极简的,也有将其和哲学相关联,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最终整体显现的面貌是客观的并且能客观完整的体现作品要传达的多维度性,那才是我想要的状态。我希望这个展览给人感觉是安静而可以深入挖掘的,不会激烈抢夺他人话语,但就像一个个的谜题是会吸引进去,每个人会在自身的知识结构中看到自己。

空艺术:如果艺术作品去除“功能、目的、情节、叙事性”,也可能陷入缺乏“人的情感”,你认为艺术作品应该保留什么?

刘月:我不清楚艺术作品应该去掉什么,创作时,我都是站在“本我”的角度出发分析的,这其实是很具有人的主观性的,如果说作品显得“冰冷、缺乏情绪”,那就这么认识吧,因为这些附带的语境并非我关心的,我需要看到的是这些推导是否能够更加精准的落在问题的矛盾点上。其实具体创作上,这作品是有很强烈的叙事性、功能性和目的的,但那只是切片式的文章而非真实的故事,种种现象自然带着观众进入了迷局,甚至可以说,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混沌、武断甚至有些断章取义。

空艺术:因此你的作品偏重于概念的消解和分离?

刘月: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直怀着自我解剖的心态,也可以说是自娱自乐。假设一个善于创造病毒的电脑给自己植入原本用于攻击其他电脑的程序,它会产生怎样的反应?这恰恰是能说明一个最极致最重要的端点。有点像一个橡皮筋,将其放在任何地方的确都可以,但只一边用力是永远发现不了它的属性的,当其被两个反作用力拉伸到最大的范围时才能凸显它自身的属性纬度——弹性,这个面貌是我要看到的。

空艺术:所以你追求一种极致状态?在消解之后你有意追求重构吗?

刘月:我并不认为自己只是追求极致状态,只是这过程更像是提纯,它能让问题变得更加明晰而典型,这便于最终的观测和分析。消解和重构不是我要讨论和分析的,有的带着了就带着的,如果不需要那也不会刻意追求。

空艺术:为什么要尽可能趋近于完美的几何形体呢?

刘月:几何形体来源于生活,这些三维物体被人们怎样观看都会有透视,每一个观察点看到的都不是最准确的它自己,但我就用证伪的方式让物体从各个角度看起来都是一样的,甚至最终变成一个没有透视的“完美工业标准”图。
把拍摄下来的真实形体转换到电脑中将其变成仅剩透视关系(三维空间逻辑)的图式(黑白的、去除材质感的、去除特征的),加上透明网格再打印出来,最后以一张纸(二维平面逻辑)呈现为原图。再通过纸张变形改变视角,调整透视,最终达到拍摄出那个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二维标准形体。纸张暗示着二维平面,但它可塑性又很强,相机的仰俯和纸张的弯折让二维与三维进行对抗,互相绑架,最终纠缠在一起。推导至绝对“完美”的时候,你永远无法获得单纯的主体,周遭所向斥的线索(网格变化、色彩变化、明暗变化、空间维度的变化等等)也会为此被凸显得更明显,并往往以更加扑朔迷离的面貌出现在面前。在追求完美形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夹杂的其他线索是无法摆脱的,但反而更加极致化其自身的特征和悖论的典型性。

空艺术:《为极限值得唯一》这个标题你使用过多次,你是怎样理解的?同一标题下的不同系列又是怎样的推进过程?

刘月: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意思,你可以说是“为极限值”得(dei)唯一这样客观的物化状态,或“为极限”值得唯一这样的主观意愿,这也是这个系列作品的核心价值。这有些像自攻螺丝,它的用力方式是朝着周围旋转的,而这个旋转的力却让螺丝一点点的向前,这向前的力却也恰恰是被动地导向前方,而不像钉子或其它那样。这个系列始于05年前后,《为极限值得唯一》更多是体验性的,《认知研究》则是直接物化的反馈。《为极限值得唯一》相当于我自己的格言。

相关艺术家:
LIU YUE 刘月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