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国访谈录

L: 从1996年开始,你的作品中渐渐出现了一些和中国书法有关的文字,但这些书法又

是似字非字,你能谈谈对与这个创作变化的一些想法吗?

T: 书法在中国是很重要的问题,在当代实际上也已有很多人在关注这个问题,像徐冰

的“造字”等。

其实传统的书法里面本生就有很多美学的东西。有时你无须弄懂书法的内容,从书法作品的本身就能够看出写字的人用笔时的心情,情绪等很多因素。实际上绘画里有的快慢节奏,书法也有。有时要一气呵成,有时要气势蓬勃,有时要秀美,有时要淋漓尽致。从古代到现代已经架构了非常完整的书法体系。

在我的作品中,我吸收书法中美的因素。比如字与字的结构关系,你看这些关系非常漂亮,有的像楼梯一样,一阶阶有个台阶;有的像马路那样纵横交错,复杂又有节奏,粗的细的。当然可能我这样的解释比较容易懂,实际上里面的关系要更为复杂。

我现在是把传统中国书法里的美,用绘画来表现,表现书法中的结构、联系、字和

字之间的关系、布局等。

L: 把书法以前的叙事性,记录性等文学上的因素都舍去吗?

T: 对把文字的含义隐去了,只是用书法表现一种心情。

L: 你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古书的残页、断片,它们和这些似字非字的书法在一起,常常

引发人们很多对中国古文化的遐想。

T: 对,在我的作品中还有另一层文化意味。汉代的文献、壁画、佛经等,几乎古代所

有和文字有关的纸,都和书法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中的许多留存到现在

。那些已经发黄变脆,有着一种残破的美。我一直在寻找那些感觉,并希望我的作品中能表现出这种感觉。

L: 你想表现时间和文化的关系,表现那种残破的美,是通过书法表现出来的,还是通

过拼贴?

T: 我觉得是综合手法。有的书法也是印出来的,特别是那张特别的小的画里有真正的

汉代的石刻。我通过复印、拼贴、书写,绘画等手法综合制成。

L: 说到绘画有了个颜色的问题,在这次参加意大利展览的这些作品中,你用了很多表

现沉淀、残破、古老的颜色,比如石土的灰和紫,泥土的颜色等,也是因为你考虑

了这个原因吗?

T: 主要是想和中国传统的水墨能相融,并不是刻意去追求这个味道,但你画出来以后

它自然就在里面。这是见人见智的,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的。可能搞经济的人对这

些就没兴趣,搞文学的人看出里面的文字,搞时装设计的人会看到颜色造型,每人

的看法都不一样。我在创作时主要考虑颜色跟水墨相互的关系,并不是要追求古代

或者说艺术的颜色,最重要的是和水墨有关系。

L: 那你觉得你的作品和传统的水墨有什么区别?

T: 我的画和传统的水墨画没什么直接关系。只是用了中国的水墨和手工造纸等传统技

术,用中国画的材料表现一些新的视觉问题,实际上我是想建立一个新的视觉形象。

L: 什么样的新形象?

T: 通过各种手段来表现有中国水墨画的新形象。

这种手段包括传统绘画中跟绘画有关系的工艺,如裱、剥、书法、手工造纸等。但

我运用这些传统技巧表现一种抽象的视觉上的美,仅此而已,并不想要去表现具体

的一个人去喝咖啡,表现一个人在开车。

L: 可不可以这样说,你的作品和现代生活没有任何切入点。除了创作手法,其它

和现实的生活没有直接联系,不反映现实生活的任何现象,对吗?

T: 对,我的绘画里面多是抽象的,不反映人类的痛苦,社会的黑暗,经济的繁荣,政

治的变革等,一点都没有。我的意图是用传统的中国材料去表现出一个新的图示,

大家能认可,觉得好看。见人见智,有人认为它有文化,有人认为它很自然,有人

认为它很舒服,有人认为它很特别,那我就觉得我成功了。

L: 所以在你的绘画里除了要表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你也认为绘画是美的?

T: 我对传统视觉上的美是肯定的,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很多人也并不认识,可能有些

东西在中国古代已经有过,但他们不知道。而我的东西出来以后,他们认为是一种 新的发明,也有人认为那不是发明,那只是一两千年以前就有这些东西,只是当时

的社会不一样,表现出来的图示略为不一样而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能带给别人一种美的感觉。当然也有很多人一开始看了会觉得不舒服,黑乎乎的,但看着看着会

觉得一种贴近,因为毕竟是中国人,吃稀饭,吃咸菜这么多年下来,他对水墨是有感觉的,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有些人可能会对一些油画特别欣赏,比如对一个大海

特别的欣赏,但是时间长了,油画的表现力只能表现一个自然,是西方的东西,只是表现皮毛,而水墨的出现一下子就深入到你文化里面一个比较深的程度。

L: 你的画里面用到过很特别的淀蓝,你是怎么样选择颜色?

T: 我用有感觉的颜色。其实当代艺术很多作品就是要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L: 我们又要来谈造纸的问题。造纸你用了什么材料?

T: 我要求用古人造纸的方式,古人造纸要360天通过日晒雨淋自然过滤掉纸原料的杂

质。现在那些造纸商集中精力想在一个月就完成,无形中就需要添加一些化学原料

来缩短原来过程,这样即污染环境又对纸张有相当的损害,所以我现在要求他们用

古代造纸的办法。

L: 那造纸过程是怎样的呢?

T: 渲纸的工艺是先从青藤树上把树皮剥下放在水里泡后晒干、漂白后再加上稻草混

在一起捣烂,过程非常复杂,有好几百道工序。

L: 整个过程需要多长的时间?

T: 最好的草料自然的捣烂需要半年以上,再加青藤皮(不加任何添加剂)加工还需

要一个多星期。

L: 你给你的有些作品裱了黑色的框,那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T: 做衣服用的衬,是一个传统裱画师和我合作而成。

L: 你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的?

T: 我觉得和我的画特别的吻合,能表达我的一些想法。

L: 你觉得你将来的作品会是怎么样的?

T: 我想会是特别的漂亮,没有那么多晦涩的东西在里面,可能做得和当代的浒比较

合拍,我会做得更直接,会用纸张做一个最流行的颜色,再找一个最流行的图像,那样会有一个非常好的视觉效果。

L: 96年你在上海美术馆展览中的一些作品像《云絮》等,是直接用纸本生来创作的

,没有一点绘画的成分,对吗?

T: 其实纸本生的创作过程就非常有意义。用古人的方法创作,加上自我的想法,适

合的颜色选取,再经过装裱师傅按我的方式的一种全新装裱,我觉得这样已经够了,不需要再添加任何东西在里面。所以我觉得当代艺术家,特别是纸墨艺术家对

传统的一些技术、工艺、方法要想突破,那只有创新,只有这样才会有意义。

L: 你现在的作品应该说是比较抽象的,它没有具体的内容,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

的创作呢?

T: 从95年开始,但是最早我是从81年开始做抽象的现代艺术,然后从八十年代末开

始做传统的纸上作品。这个传统现在看是传统的,当时是一种新的水墨画(就是那

些没有脸的人物)。线条很柔和的作品。到现在又做回八十年代初时期想法的作品?

L: 那为什么要回到原来?

T: 因为我觉得最重要问题是要回到“纸”上面,因为纸的寿命特别短,所以我在八十

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特别用心的那些创作在这样的纸上,它的保存的时间是非常的短

,可能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也就没有了。所以许多人都在讨论传统的问题,笔

墨的问题,现代的问题,我觉得都很可笑,纸都没有了讨论这些问题有什么意义。

因此我对“纸”这个问题特别关注,想找一个可以留存的方法,古代就有“纸寿千

年”之说,确实中国也有这样的纸,比方说西汉画桥的画桥纸,是前年出土的,到

现在有两千年了,现在纸还在,这样的纸流传到现在是很有意义的。现在我们在纸

上画的画二十年三十年就没有了,所以我觉得再去追求这样的效果是没多大意义。

应该说纸让我把画画得越来越抽象了。

L: 你的绘画受什么影响较大?

T: 我受中国古代的一些器皿、陶器、青铜器、乐器等造形和图案的影响较大,从我的

抽象作品中就可以知道。

L: 所以你平时收藏许多这样的东西,你觉得这些和你的绘画有关?

T: 这都是相辅相承的。

L: 你在创作时的状态和感觉是怎样的?

T: 平时我在不创作时,可能我在吃饭、睡觉、和朋友说话就一直在想,一旦我进了画

室去 它的时候,我会把我平时所想的问题都集中到一个点上,慢慢地表现,非常聚

精会神,我画的时候愿望比较急,想快一点达到我所想的效果。

L: 有什么激动、疯狂的表现吗?

T: 有时我会比较激动,但大多数是比较平静,因为我画的是我平时一直想的问题,

比如说我今天要画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是横着还是竖着,是红色还是绿色等问题我

会考虑到成熟时我才会进画室,这样我的状态特别轻松,并不着急,但一旦我的笔在纸上时达不到我所想表现的效果时,我会感到比较急,我会尽量去表现出我当时的感觉。

L: 如果一个作品没有达到你所想表达的内容时怎么办?

T: 扔掉。

L: 你估计要扔掉多少?

T: 传统水墨中的作品扔掉的比较多,最少要三分之一以上。

L: 现在也是这样吗?

T: 现在要好得多。现在毕竟比以前成熟多了,而且用的颜色各方面的控制力一些想

法都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时期,所以在画画的时候基本上扔掉并不很多。

L: 当一个画家完全有能力控制他的纸,他的笔,控制他绘画创作结构的时候,就说

明他已经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那时候他是不是该走向反面自我的部分,那样他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再有一个提高。

T: 像上海的薛松也有这样一个问题,他到了画室拿了笔就想吐,根本不想画,这个

情况是属于你想表达一些你认为最理想的东西,而且表达了一半或者一大半时,这时候会有这个的心理。我也是这样,比如我想了很多,我想了文字、陶瓷等做了以后,有些做的也不错,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那时候内心的激动的情绪无法言喻。这时候我会用另一种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我会去搞一张渲纸画一张非常古典传统的水墨画,或者会拿起油画笔画幅油画来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有时候也会拍一些照片,收集一些资料,最近我刚把江南最有名的石头放在电脑里处理了一遍,把它做成投影仪大的幻灯片,放在投影仪上,放成和原来差不多大的石头,包括明代的玉玲珑,这个石头比较有名,,在江南地区甚至于在中国园林界公认的非常有水平的石头,我为什么不去画它,为什么不去看它,对吧。

L: 那你看它画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T: 调剂一下。

L: 这些东西会对你的创作灵感有好处吗?

T: 非常有好处。这块玉玲珑是明清时代的,当时所有的文人、雅士,包括官府的要

员都认为它了不起的,很好看,很有气势,达到当时他们审美的境界,很多人去欣赏它,甚至有很多艺术家去“拜石”(拜倒在这块石头下),认为这块石头是个神,那块石头现在还在我们中国的园林里面,我当然要去拜一拜,调剂一下心情,我觉得这种方式方法很好。

L: 你刚才说古代的器皿对你的影响很深,那么在你学画画的时候哪个艺术家对你的

影响特别大?

T: 刚开始学画的时候我的第一张素描画是大卫石膏像。

L: 你第一张创作的作品是什么?

T: 是水墨。第一张创作的作品叫《晨曲》,1975年参加江苏省的美术作品展览,是

我第一个的创作,也是我第一次参展,是工笔画,画了一个痴情少女,大概只有十七八岁,旁边有根竹竿,上面有根红须须,边上有高压电线,后面有大的太阳,还有红颜色的云彩,好象开始放几百只大白鹅。

L: 如果写一个中国水墨画的艺术史,你觉得他们会把你定位在哪里?

T: 可能有些认为我在水墨艺术中是比较前卫的,可能有些认为在前卫的水墨里我的

作品又是比较传统的,可能也有些认为是比较边缘、异类的。可是边缘也好,异类也好,那都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现在要把一个艺术家定位在一个点上,我觉得那很可笑,因为艺术家就应该画画,评论家就应该对作品作出评叙,而不是去研究你是哪一类的,因为中国水墨本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体系。

 

BACK TO TEXTS ON CHINESE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