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目标TARGET
徐震:把自己活成一件艺术品 | 目标TARGET
2022-01-11 16:58

“成功的商业是最好的艺术”,这句几乎每个当代艺术家都耳熟能详的是安迪·沃霍尔的警世名言。然而,艺术家们往往一边认同着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和成功,一边与商业保持着谨慎的距离,至少在中国当代艺术界,还极少有艺术家愿意承认自己的商业性。然而在徐震看来,大家都在卖作品,没有谁比谁更高贵,在这样一个商业社会中,说自己不商业倒像是在掩耳盗铃。 “艺术家其实都很装的”,因此,徐震成了一个“异类”,一个打破艺术圈心照不宣的人。

用精神代替肉体的乐趣


5月18日,徐震个展“文明迭代”在贝浩登(巴黎)空间开幕。展品包括他近几年最重要的几个系列,如“永生”“进化”“金属的语言”“天下”“没顶曲项瓶”等。


“永生”系列大概可以称得上是徐震的没顶公司出品的“拳头产品”,在国内外的大小展出,总是能引起极大的反响。在创作这个的过程中,徐震从全球各个博物馆里找到一些无头雕塑,将它们重新翻制,然后在每一个雕塑的无头缺口,“嫁接”上另一个无头雕塑。这些雕塑大多为神佛题材,神佛本是永生的,这些古典雕塑同样具有永恒的价值。然而,当它们残破不堪,又被强行与另一种平行文化中的载体“嫁接”到一起时,所呈现出的是一种荒诞、暧昧、触目惊心的效果。徐震自信地认为,这是一件可以“永生”的作品。


“天下”系列,其实有一个更加为人所熟悉的名字——裱花蛋糕。这一系列作品是将油画颜料放在奶油裱花袋里、依循奶油蛋糕的裱花程序制作而成的,除了不能吃,在视觉效果上完全就是放大版的裱花蛋糕。油腻的触感、欢跃的色彩、柔软的造型,仿佛是充满了奢靡、堕落的欲望丛林。徐震将其命名为“天下”,宏大的命名更衬托作品的主旨——天下熙攘,全民狂欢,在一片享乐主义的喧嚣中,五颜六色的裱花蛋糕在每个人的欲望中绽放。


徐震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对社会的关照和思考,这是他作为一名70后艺术家不同于此前和此后时代的特异性。“50后”、“60后”的作品是政治化的;“80后”、“90后”的作品是个人化的,而“70后”夹在当中不上不下,从一开始似乎就没什么存在感。但毫无疑问的是,“70后”艺术家是非常社会化和全球化的一代。在社会的变革中,他们总是在不断找寻和重塑自己的价值观。


这次展览,徐震本人自然没有出席。2005年,徐震从德国乘飞机回国,中途飞机的发动机出现故障,吓得他此后再也不坐飞机。在国外举办的所有展览都由助手代为出席。其实,徐震不仅是不能再坐飞机,一切敏感度高的行为他都不能做。因为患有全身神经紊乱的病症,不能剧烈运动,不能抽烟,不能喝酒,甚至不能喝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变成了一个肉体上没有任何乐趣的人”。


当一个人无法从身体上获得乐趣的时候,就只能从精神上找寻乐趣了。事实上,徐震在精神上寻得的乐趣超出常人许多。他甚至觉得,身体上的折磨换来精神上的富足,是上天对他的特别“馈赠”。他当然不能浪费了这些异于常人的“天赋”。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艺术圈的“劳模”,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最能“折腾”的人,他把自己活成了一件艺术品。


“野生”艺术家的“大逆不道”

1998年的某一天,21岁的徐震站在喧嚣的上海街头,突然发出一声大喊,惊呆路人。每个人都神情讶异,表现出不一样的表情、神态。徐震将这些路人的反应摄录下来,剪辑成作品《喊》。2001年,24岁的徐震带着这件作品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直至今日,徐震仍然是威尼斯双年展上最年轻中国艺术家的。


与大多数成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相比,徐震的履历实在有些“寒酸”。他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这是一所专门培养工艺美术设计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他也曾努力报考专业美院,但屡屡碰壁,最终只能放弃。即便今日功成名就,徐震依然承认,“从理论上来讲,我画得很差”。但画得好还是画得差,早已不再是艺术的唯一评定标准,尤其是在当代艺术领域,思想永远比技巧更重要。


像徐震这样的“野生”艺术家,与传统美院教育出来的艺术家自然“画风”迥异。他更大胆、更先锋、更“混不吝”,他可以从整个社会汲取养分,他不需要有任何传统学院的归属顾忌,他只需要做他自己。


年少成名,一帆风顺,徐震几乎没有经历过落魄艺术家的生活,他的作品一直卖得很好。如果就这样继续下去,徐震会像大多数艺术家一样,生活安定,衣食无忧,但徐震注定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十年间,他做过媒体、开过画廊、办过非营利艺术中心……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徐震不以为意,这些经历不过是必要的铺垫,他在酝酿一个更大的计划。


2009年,徐震开了一家公司——没顶公司。对于艺术家而言,这实在是一个“破天荒”的举动,即便像安迪·沃霍尔那样与商业紧密联系的艺术家,开的也只是更偏于商业化的工作室而已。徐震不仅成为艺术家中第一个自己注册并管理公司的人,还打出了“生产艺术”的口号。


徐震的没顶公司彻底刺激到了艺术圈的神经,一时间骂声纷至沓来,好像以公司的名义创作艺术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不是这个事件的刺激,中国当代艺术圈的保守还无从表现——在看似开放、前卫的背后,依旧是固守所谓艺术“节操”的教条与自欺。


其实,成立没顶公司的初衷,不过是徐震力图摆脱个人创作方式、想要实现“多样化”创作模式的实验。没想到艺术界的“反弹”如此剧烈,这反倒触动了徐震的“兴奋点”,他索性接受了“商业”的标签,并一股脑地将“商业”进行到底。


在2015年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的“徐震艺术大展”中,徐震做了几乎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策展。他将作品的全部版本一并展示开来,比如五件一模一样的《永生》排成一列,就像超市里的货架,你买走一件还有四件;他还推出了“艺术品套装”,就如同食品、化妆品等消费品的套装一样,将数件不同类型、大小的艺术品放在一个礼品盒里。与购买单件作品相比,套装的价格是打了折扣的,显然更加划算。


这个展览就像是一个艺术品“杂货铺”的展览,将艺术以这种重复、商品化、工业化、消费主义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时,艺术和商品还有差别吗?这是徐震对艺术界的挑衅。


“艺术跟商业有关,艺术就不好了吗?不要以为与商业有关的艺术必然会出问题。”对于艺术和商业,徐震其实一直有着自己的逻辑。他不回避商业,不代表他就会迁就商业;他的行为是非学术的,却不代表他的作品就是非学术的。他和其他的艺术家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他只是将当代社会艺术的运作方式以“赤裸裸”的形态展现了出来。“对于我们这一代,所有的艺术品本身就是商品。我们该做的是怎么把这个商品做得更艺术一点。”


“徐震”的三个身份

徐震现在有三个身份:三分之一是艺术家,三分之一是没顶公司的老板,剩下的三分之一代表品牌。


作为艺术家身份的徐震,我们可以从作品上看到。虽然现在“没顶公司出品”代替了他的个人署名,但这些作品无疑大多来自于徐震个人的思考。在这间公司,徐震可以“一票否决”一个项目或创意,也可以“独断专行”地开启一次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集体创作。


《意识形状》是没顶公司集体创作的一件行为艺术作品。它最初只是来源于徐震的一个想法:能不能把全世界的宗教里的动作抽出来,组合成一套广播体操。徐震只负责提出这个“空想”,一切具体的实际操作如找资料、编动作等等,都交给公司的人去完成。徐震看到这些资料,又想到可以组成一个“意识形状博物馆”,于是另一件装置作品也衍生出来了。


事实上,现在的很多艺术创作都不是由艺术家独立完成的,很多时候都是艺术家提出想法,由助手来实现,这也正是“艺术家工作室”存在的意义所在。徐震只是将这种模式以“公司”的形态呈现出来。艺术家工作室创作的作品,只会署艺术家的名字,助手的工作根本不可能被呈现;而在没顶公司,集体创作是公开的,没有谁可以更加突出,这也包括徐震自己。也没有谁会被埋没,所有人都以“没顶公司出品”这样一个共同的名字永存在作品里。


既然是公司,就要像个公司的样子,这就牵扯到徐震的第二个身份——老板。作为“没顶公司”的老板,徐震经常被人称为“没老板”,乍一听让人以为是“煤老板”。“没顶”这么无厘头的名字大概只有徐震能想得出来——他就是讨厌一切中庸的东西。


在没顶公司,徐震永远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的人。在这间以艺术为名的公司里,你感受不到丝毫的罗曼蒂克,上下班需要打卡,不能随意迟到早退和请假。徐震当然是以身作则的,他通常都会比规定时间早到两个小时到办公室,安静地做自己的工作,这也往往是他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光。


作为公司董事长,徐震的生活状态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截然不同,他需要管理一个数十人的团队,需要了解经营一家公司的全部要领,但他显然乐在其中。每天早上一想到要去上班,他就觉得好幸福。这并不是说他不喜欢艺术家这个身份,而是单纯地做一个艺术家,在他看来“太闲了”。


徐震这辈子过得最像“艺术家”的日子,是在北京圆明园画家村度过的。虽然那段时光曾带给他无尽的快乐,但他很快发现,自己并不适合那种无忧无虑甚至无所事事的“艺术家式”的生活。他更喜欢商务、忙碌的上海,他需要实实在在的工作。


2013年,曾在没顶公司成立时放言“此后再无徐震”的他重新出现在前台亮相,这次的亮相更为高调——“徐震”成为了一个艺术品牌。


在徐震看来,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哪个艺术家不是靠着自己的名字在展览、出售作品呢?他不过是以公司的形式来运作和整合。近两年,公司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推品牌”上,就像所有公司一样,一步步打响“徐震”这个品牌。为此,徐震还专门招聘了一位“品牌总监”,全面负责“徐震”品牌的战略发展、运营和传播。


目前,没顶公司已经有了四十余名员工,全部是大学生,同时还成立了“徐震”品牌部、没顶画廊、媒体营销部、产品研发部、没顶魔法学院、艺术家驻留部、artbaba网络媒体部和没顶艺术基金会等部门。难怪徐震说自己是“战斗型人格”,只有持续不断地战斗,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徐震和他的没顶公司,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最独特的一个艺术现象。在未来,“爱折腾、爱战斗”的徐震说不定还会想出什么奇怪的“招式”,继续把艺术圈撩拨得躁动不安。这个公司里学历最低的人,永远有着挑战世界的野心。

  本文版权为瀚彰传媒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下载使用、复制或建立镜像、链接。

-----

Related Artists: XU ZHEN® 徐震®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