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美 | 雅昌
2022-01-12 16:49

2016年7月23日,“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在龙美术馆开幕。展出作品依据创作时间和内容题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北方乡村、工艺美校、上海街景、异乡小景及静物写生,呈现出余友涵在形成抽象艺术风格前,最质朴真挚的早期创作与探索的历程。作为上海本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余友涵的创作经历了从风景到“新风景”、抽象到“新抽象”的过程,其作品以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世界的“美”。


以“风景系列”为代表的早期创作

余友涵1943年出生于上海,自幼显示出绘画的天分。上小学时,他从第一次看到美术老师绘制的油画作品开始,就萌生出对油画的喜爱。余友涵的邻居是画家范纪曼,他的家里藏有很多法国印象派等欧洲近现代画派的画册和书籍。余友涵经常到范纪曼家里拜访,而这些艺术类的书籍也影响了他的兴趣。在60年代初,上海的一个文化馆展出过印象派的绘画印刷展览,虽然离余友涵所住的徐汇区很远,但他都会去参观。

高二时,余友涵到部队参军,在空闲的时候就练习速写,给战士们画头像。1965年,余友涵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专业,当时的校长张仃主张将中国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相结合,这个观点与余友涵的想法很接近,因此他也贯彻了这种风格。由于文革的原因,当时的院校已停止分配,工艺美院的学生们都来到石家庄农场劳动。在那里,余友涵主要创作风景画,还画过一些头像,作品的风格不同于学院里的苏派画法,而是比较平面。1973年,余友涵由于身体原因又回到上海,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基础课,他在教学的同时也进行创作,这样一待就是30年。

余友涵的早期写生创作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些画作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早期尝试,也是从风景向抽象转换的过渡作品。余友涵说“风景系列”是他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阶段,虽然在他看来这些风景画还属于习作,但余友涵对画作的要求已经有了两个标准:一是中国的;二是当代的。

“风景系列”的作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反映出余友涵早年对梵高、塞尚、莫奈等艺术家创作风格的研习,一些马路风景类的作品与印象派比较接近。那时的余友涵十分推崇塞尚,但他从未想过去模仿塞尚,只是喜欢研究塞尚的创作方式。有时候,余友涵还会将其作品作为参照,与自己的画进行比较。而“塞尚对余友涵在结构和色调方面的影响,也一直延续到他抽象主义和政治波普系列的创作中”。二是从“风景系列”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余友涵在形成自身艺术风格上的探索。早在1973年石家庄李村的写生创作,即展现出余友涵在构图及色彩上独到的审美,直至80年代,如创作于1984年的《泰安路一弄堂内》已经有了向抽象风格过渡的线条表现。此外,余友涵“风景系列”的一些作品还反映出上海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的变化,如《吴兴路》《武康大楼》等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城市发展的侧面映象。

在一定程度上,余友涵的这批早期作品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们与后期的抽象创作既形成了对比,也有内部的关联。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了解余友涵对“艺术”和“美”最纯粹的研习和探索过程,感受到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的尺度和张力。


艺术创作的转型:对抽象绘画的摸索
从1980年到1985年,余友涵在教学的同时开始探索抽象绘画。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变得现代化,由此余友涵尝试了各种抽象风格。对于那段往事,余友涵回忆说:“第一张的尝试是画黑色的,后来又画了一个灰色的,第三张好像磁力线一样。有一天我感觉这样不太像一张画,有点像一个物理的示意图。艺术应该是手工的、表达情感的,于是我就画了‘圆’系列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即短的线条充实在圆当中,起到一种烘托的作用。”而“圆”系列第一件作品的诞生,也标志着余友涵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抽象绘画语言。

关于“圆”系列的作品,余友涵大约创作了20余件,其精神上最重要的动因是老子的《道德经》。作品是他关于东方哲学精神与西方抽象艺术形式的思考,不仅表现了自然、社会,也包括人的思维,余友涵希望这批作品能够远离现实,能够寻找到自由的世界。从形式上来看,“圆”系列吸收了抽象表现主义的一些特点,如随意性、自动性,同时这种流动与交融也暗合了传统文化中“道”的概念,呈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评论家吴亮说:“余友涵作品中变化的造型、明暗关系,由笔触、厚薄、颜料的流动渗化构成的表面肌理,都是‘圆’系列引起我们关注的中心点。他的圆一度是严谨的,有种深思熟虑的感觉,后来又不时地显得心所欲、自由和酣畅淋漓。余友涵基本使用黑、白和灰,偶尔才掺入一点色彩。”

1985年,余友涵与学生丁乙、秦一峰、艾得无等人在复旦大学学生俱乐部举办了“现代绘画六人联展”,这也是他参加的第一个重要展览。余友涵参展的作品共有11件,基本都属于抽象绘画,其中包括两件“圆”系列作品。正是通过这个展览,让很多人认识了余友涵的绘画。当时,他为展览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首先想的是反映现代生活,创作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及丰富审美情趣的现代艺术作品。真实、宽阔的视野,不受各种陈规束缚的思想,自由及对各种意识堕落的反击是我们的追求。”

艺术创作的再次转向:波普系列
从1988年起,余友涵的绘画有了新的变化,他开始以波普的形式进行创作。余友涵说自己是一个喜欢改变的人,“抽象的东西我已经画了,假设我一直画抽象画到今天,我也会逐步改变它的面貌。对于艺术,我不是要把它做透,而是当‘心灵的花’出现了、开放了,我就会很开心,然后再接受社会上别的刺激,我会改变自己来应付它,这对我而言是很自然的过程”。


最早标志着余友涵创作转向的作品描绘的是简单的凳子、人民币,还有“改编”后的安格尔《大宫女》。后来,余友涵在学生王子卫家中看到惠特尼•休斯顿的唱片后,将惠特尼与毛泽东的画像组合在一起,这成为他波普“毛泽东”系列创作的开始。与当时其他政治波普艺术家不同的是,余友涵的作品是“去政治化”的,选择的人像都来自新闻图片,画中排列着鲜花和色点,整体呈现出朴实的民俗气息。

不过,余友涵不认为自己画的是波普,他说:“我这个基本上属于历史画,是我的方法画的历史画。这个历史画和从前再现历史真实情景的大油画是两回事,不是真实的、现实主义或者写实主义的那种历史画。”有意思的是,余友涵称这系列的作品是个“大杂烩”,“借鉴了农民的民间版画,还有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宣传画,再稍微有一点波普的影子,再有一点油画的影子”。


20世纪90年代,余友涵的“毛泽东”系列通过香港汉雅轩画廊走进国际艺术市场,参加了第43届威尼斯双年展、德国柏林“中国前卫艺术展”、第22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重大展览,由此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在“毛泽东”系列后,余友涵创作了“啊!我们”系列,转向了描绘老百姓、兵马俑等主题。

艺术创作的回归:“新风景”与“新抽象”
2002年,余友涵到沂蒙山附近度假,那里的风景纯净、质朴,给他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不过,余友涵在沂蒙山只逗留了几天,回到上海后他根据当时拍摄的照片创作了“沂蒙山”系列,作品是“由一系列混杂的技艺和概念组成的统一体”,呈现出艺术家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对于风景画的再次回归,余友涵说:“沂蒙山的农民很淳朴,他们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思想感情等等一直就是那样。这让我有点感动,引发我画了沂蒙山,画法也比较传统。”


在2004年,余友涵举办了有关新风景画系列的展览,并将其命名为“超观念艺术展”,其中的“超观念”意为没有观念。余友涵说如今艺术的各式“观念”太多了,已经分不清哪些是新观念,哪些是旧观念;哪些是观念,哪些不是观念。这样一味求新的艺术多了观念,多了奇异,却少了价值。而艺术的可贵之处是自由,因此只有从自己的生活中悟出灵感,才能有真正的创作。对于余友涵来说,艺术就是最好的生活。


与“新风景”画进行的同时,余友涵在2003年开始了“新抽象”的创作,他再次回归到“圆”系列中,并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在绘画风格与创作手法上,两个系列的作品基本接近,而在绘画语言上却有了一定的扩充,画面的色彩与线条变得更加丰富。对于这样的“二次创造”,余友涵说:“中国现当代艺术应该是理性、批判和创造的,三者互为一体,即理性地分析中国现代艺术中所缺乏的,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批判之后,才能进行创造。”


作者:李亚玮
编辑:大白

-----

Related Artists: YU YOUHAN 余友涵

Related Exhibitions:

Yu Youhan 1973-1988 07.23, 2016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