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赵半狄的小窝:在审美中选择逃离现实的维度 | 凤凰艺术
2022-01-14 16:07

作者:于奇赫


随着近来上海发现1例偶发本土确诊病例、天津2个区域升级为中风险地区,这些消息再次引发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担忧;而对于近来造访过这2个城市的人来说,通信大数据行程卡上的红色文字也给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在网络上,一些科学家表示冬季疫情还会卷土重来,这又为刚刚复苏的经济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或者说,人类的命运始终笼罩在阴影之下。


在海外居住的赵半狄在6月底回国后,在上海接受了14天的隔离与反反复复的核算检测后回到了北京的家中。隔离对于喜欢举行派对的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禁闭,但是这个特殊的独处时间也引发了他对于当下人类处境的思考。于是,在策展人杜曦云的邀请下,赵半狄在昊美术馆(上海)的白盒子空间中搭建了一个十分原始的小窝,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这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心灵救赎,也是一个寻求解脱的中国艺术家神交着悲悯的西方艺术大师思绪,给出的一个今天的艺术解救方案。


派对是我人生热闹的部分, 绘画是我自己内心的部分。  

赵半狄的小窝完全是用竹子搭建的,地上铺满了青色的干竹叶,这让整个空间都充满了阵阵清香。可能是对以前朝夕相伴的“熊猫”的怀念,也可能是应和苏子瞻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或者是艺术家想回到人类定居的原点……另外,赵半狄的小窝除了一个口罩外形的吊床,与一幅艺术家在疫情期间创作的油画作品之外,就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当了。

当朋友来的时候,赵半狄会准备一些高脚杯斟上香槟或气泡水,坐在竹叶上就等于到他的小窝做客了。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的也是赵半狄的小窝。这个小窝虽然四处透风,但是竹子做成的屋子中放着他的内心——就是这张疫情期间他在国外街头创作的油画作品:褐色背景中,一片单薄口罩在飘舞,花瓣和树叶也在飘零。

“赵半狄的小窝”实际上就是艺术家“派对”系列行为作品的延续,朋友往来的场景也会被录像机所记录。近几年,赵半狄在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成都郊外的山泉镇等空间里举办各式各样的派对,让他享有“派对之王”的声誉。而这个“小窝”中的派对也自有其奢侈的一面:它的存在让人们在此聚集并分享了彼此有限的时间。

而小窝中的油画作品也是一种贯穿其艺术始终的东西,那就是绘画。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赵半狄的《涂口红的女孩》、《远方来信》、《蝴蝶》等作品让他在中国艺术界以精湛的现实主义绘画技巧而闻名,而这些作品也都是赵半狄内心的一部分。而之所以后来他创作了“熊猫”“一个人的奥运会”等社会化的跨界艺术,是因为他觉得“我的画愈完美,我的内心就愈脆弱...我不能再脆弱下去了。”

还有一幅对赵半狄最重要的油画名为《在那个早晨》,他在创作时的想法是要通过这件作品把在中央美院的记忆、对艺术的理解与对生活的体悟做一个最终的总结。“当《在那个早晨》完成时,我觉得我做到了。”就在今年的10月16日,这幅作品在北京保利15周年庆典拍卖“现当代艺术夜场”中最终以加佣金2875万元成交,当然艺术家30年前的记忆无法用金钱衡量,艺术品的价格与艺术家无关。

赵半狄很少与别人分享他关于绘画的观念,毕竟这是一种非常私密的个人情感;但是他选择将绘画作品放在小窝中邀请观众来看,表明在他的潜意识中还是愿意将作品与大家进行分享的,但不一定需要通过语言交流。“这个作品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我这几年派对和绘画的合体。”赵半狄这样评价自己的“小窝”。“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空间上的合体。这里可能会发生很多场‘派对’,这个形式本身可能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挑战。”


这是一个戏剧化的呈现,人类的痛处一直都在。  

赵半狄在谈到口罩吊床时,说到“形式感也是通向生命的窗口,口罩吊床可能是一种解救形式。”这个在疫情中要求每个人都随身佩戴的防疫之物,被赵半狄做成了一个可以舒舒服服躺在上面的吊床。

“我觉得后疫情时代,新冠病毒是人类戏剧性的一个处境,也就是说人类的危机从来都在。”赵半狄说。这种戏剧性就是把人的一些内心活动通过外部其他形式直观外现出来,而其内核就是一种危机。疫情期间世界各地的消息与新闻充满了反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官僚主义等等,很多事情让人匪夷所思却又无可奈何。或者说如同《普罗米修斯》中暗示的那样,人类剥夺神性自然的结果就是面临无尽的苦难,这或许是展览副标题“后疫情时代下的诺亚方舟”所要讨论的问题。

回顾神话,新冠病毒就像是《旧约·创世纪》中记载的:“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于是宣布将使用洪水,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人类现在早已忘了那场大洪水。所以这件作品对于赵半狄来说并不是一个跟风的艺术疗愈,而是这次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戏剧性把他逼到了这里,他才做出自己的反应。

人们如果寻找生命的最终意义,可能是徒劳的,因为生命没有先验的“绝对的”意义,可能活着的目的是永远活着。但是“赵半狄的小窝”将活着的目的缩小为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预期之内或超出预期的交流,赋予了生命真实的意义。赵半狄用非常通俗化的方式为人们找到了一条逃生之路,也就是一个艺术的维度。

“对我来说艺术永远是世界的另一个维度,幸运的人才能找到这个维度。派对就是我努力寻找这个维度所依靠的媒介,那个维度是跟现实是不一样的,那是一个生存的空间。当然这个生存指的是什么,心灵的也好,精神的也好,都属于生存的必要性,而不仅仅是肉身。”

赵半狄说。因此,他通过他的“小窝”向参与者提供了一个维度,但是谁能够参透其中的奥秘,也只有自己知晓了。


杜曦云谈赵半狄与博伊斯  

“赵半狄的小窝”是昊美术馆推出持续性项目“我与博伊斯”中的第3个展览项目, 此项目每4个月邀请一位艺术家用作品的形式与馆藏的博伊斯作品进行对话,并在博依斯展区以“展中展”的形式展出。项目由策展人杜曦云主持,邀请在“介入社会”等方面有持续表达的艺术家,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触摸和博伊斯的丰富关系,在求同存异中再次激活彼此的文化能量。

德国艺术家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雕塑”等理念和很多突破常规的行动,在二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激发每个人的激情和创造力,通过具体行动来改造社会。博伊斯曾说:“艺术要生存下去,也只有向上和神和天使,向下和动物和土地连结为一体时,才可能有出路。”这种先知式的话语,放在环境危机、文明冲突、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加速发展的当代,更加意味深长。

而且在博伊斯的经历中,作为飞行员的他曾在在克里米亚半岛坠机,一个鞑靼人用传统的救生材料——油脂与毛毡保救活了他。所以在博伊斯的作品中油脂和毛毡就成为与救赎、治愈相关的重要符号,表达了艺术家对于生命本身的思考。所以赵半狄的小窝也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其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对于人的庇护,杜曦云称其为“超现实的襁褓、避难所、告解室,让人来到其中治愈和救赎心灵。”

杜曦云在谈到赵半狄的创作动机时说:“也许是真相太残酷了,赵半狄才搭建了自己的乌托邦。这半年来的种种经历,迅猛刺激着他的经验和观念,如今依然历历在目。赵半狄曾自嘲般地发问:面对当下的全球疫情,面对今天的残酷世界,我依然选择卓越的美感,这是不道德的么?与其说这是他的自我怀疑,不如说这是艺术家对世界深入认知后,在审美中选择的逃离。”

杜曦云进一步说到“赵半狄的小窝,将创造出一个新的维度。在这个维度里,现实与艺术的界限是模糊的。在这个维度里,贫血僵硬的现实被审美的能量渗入,日常被转换为不同寻常,沉重被融化为轻盈……在世界沦为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在全球遭遇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危机的今天,赵半狄给出了自己的逃生方案!这个属于赵半狄的艺术方舟,也属于我们每一个人么?”

-----

相关艺术家: ZHAO BANDI 赵半狄

相关展览:

我与博伊斯:赵半狄的小窝 11.15, 2020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