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搜狐
艺术名家 | 文化波普,解读魏光庆的“红墙”系列 | 搜狐
2022-02-08 10:34

1992年,“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上,评委在魏光庆的作品《红墙——家门和顺》的获奖评语中写道:这件明显带有象征与喻意的波普语言的作品,以中国传统木刻读本图式和强烈的色彩以及充分的尺寸,改变了波普语言原初的性质——对意义的消解。它为我们今后一段时期里对西方当代艺术语言在新的情境中的变异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范例。



艺术家:魏光庆

1963年,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

198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近期主要个展:

2019年,魏光庆&傅中望双个展,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德国·波恩

2015年,魏光庆——正负零,湖北美术馆,中国·武汉

2015年,中国式波普——薛松、魏光庆作品展,太平洋亚洲美术馆,美国·旧金山

2005年,中国制造—魏光庆的绘画,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2年,二十六关煞·安宁日—魏光庆装置艺术作品展,上海香格纳画廊

生于1963年的魏光庆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他亲历、见证、参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成为“85新潮”中的艺术中间力量。

魏光庆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院油画系,是浙江美院引起争议的85届油画系毕业展的作者之一;1986年组织、参与湖北重要艺术群体“部落·部落”。他的足迹,由黄山会议到“中国现代艺术大展”,贯穿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兴盛发展的历史。而“红墙”系列作品作为魏光庆的代表作之一,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探讨。

波普艺术与文化波普

“波普艺术”作为战后美国兴起的艺术流派,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是复杂的:它既受到大众化的实用主义美学的影响,同时战后碎片化、娱乐性的大众消费文化也是其源头;在风格上,波普主义挪用拼贴、平面化等结构手法去消除现代主义的哲学性和思考性,常以搬运大众社会图形、复制生活原貌作为创作的基本元素。



安迪沃·霍尔作品《玛丽莲·梦露》

1992年,“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上,魏光庆展出了他的第一幅波普风格的作品《红墙--家门和顺》。作为“湖北波普”的代表作,《红墙--家门和顺》和王广义的《大批判》在展览上一同获奖。这标志着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来临,即中国式波普艺术风格的开端。根据画面中图像类别的不同,批评家们将王广义的绘画归类为“政治波普”,而魏光庆的作品风格则被称为“文化波普”。



《红墙—家门和顺》

在作品《红墙—家门和顺》中,艺术家对于形象的选择是巧妙而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来说,“红墙”的形象象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模式;“胶卷”则象征了图像时代与消费主义的到来。《朱子家训》等道德蒙学读本的本质是对封建专制文化价值观的维护,艺术家借用《朱子家训》的版画插图象征传统道德对现实的影响。实际上,正是通过这种对不同文化背景,错异时空的并置,艺术家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重叠。



《红墙-热爱生活》

“红墙”系列题材多取自我国封建时期的道德蒙学读本,或是借用自古籍插图。这些传统的文化语境中的图示构造了他画面的历史感,艺术家运用重复的力量,将符号化的图像与当代社会的现实相结合,把红墙变化为自己的个人艺术符号,将各种现代文明的舶来品与之一并放置在画面中,借此产生一种奇妙的视觉感。在重新转化和思考古代经典的同时,魏光庆并没有完全地放弃传统,他通过作品反映了关于传统文化,消费主义,政治权利,资本运作相交缠的复杂的意味,并连同现代化进程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了直观的反映。



《红墙-唯物主义时代》

魏光庆的作品,实际可以理解为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视觉呈现,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之下社会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解放,他的《红墙》已然成为代表着现代人精神面貌的文化标记。作为“湖北波普”的代表性艺术家,同时也是85新潮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魏光庆以他特有的艺术品质和格局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留下了一条清晰而明确的探索印迹。今天的魏光庆内心深处依然关切着人类的生存境遇,依然保持着对权利和资本的质疑,这种对于现实的关注必将化为一种新的动能,去推动更多人思考当代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

相关艺术家: WEI GUANGQING 魏光庆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