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一条
徐震:2025年之前,免费送观众10万张“激情”绘画 | 一条艺术
2022-11-11 11:28

徐震:2025年之前,免费送观众10万张“激情”绘画
原创 点击关注 一条艺术 2022-11-09 09:00 发表于上海
图片
“走神”展览现场,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11月8日,香格纳画廊推出徐震®最新个展《走神》,展出其创作的266幅“激情”系列绘画。与此同时,徐震®发起当代艺术项目“信号”,宣告将持续向全球观众赠送他创作的近似手机尺寸的“激情”系列绘画,并预计在2025年之前,送出10万张。
图片

徐震在“走神”展览现场

在过去的创作生涯中,徐震并不经常画画。在他看来,过去艺术创作的情绪来源于笔触或绘画对象,但今天已然不同,情绪的牵动走向手机中的社交软件,这让徐震从每天不断滑动的手机屏走向了画布。

为了更多地扑捉到他“激情”创作的真实状态,我们曾两次探访徐震,一次相约于他位于松江的工作室中,一次相约于香格纳个展开幕前的展厅内,每一次徐震的状态都很好。在谈话中,我们与徐震聊了聊此次的新展新作,以及他入行多年、成功太久的“烦恼”人生。


图片
“走神”展览现场,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去年,徐震曾在个展“3两可爱,一斤伟大”中,推出大型作品“基地”,通过数台滚动播放着各类短视频的苹果直营店中正在销售的手机、平板和电脑,讨论新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今年,徐震再一次狠狠地讨论了一把当下的生活逻辑,让观众看到自己如何处在被安排和被定义的世界当中。

“激情”,是徐震给这次系列新作的一个名称,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因为画画的过程十分激情。这一次,徐震将创作落在绘画上,用画笔表现最日常的通讯软件。在他看来,绘画,是新时代风景的一种表现对象,并带有一种激励作用。
图片


徐震位于松江的工作室

早在今年7月份的时候,我们就曾前往徐震位于松江的工作室,目睹他激情快速的创作过程。

那天上海正值高温,一层的工作室因为空间布局的原因,不能开空调,几台大型的电风扇嗡嗡地吹着,桌面上还放了一台制冰机。这是徐震创作大尺幅作品的地方,目前在香格纳西岸空间展厅中有其中的15件,而剩余的大量的小幅绘画,是他在二楼办公区域完成的。
图片

徐震一边拿起画笔,一边快速、沉浸地画起面前挂在墙上的一列列画布。他对我们说:“我不会像其他艺术家那样,画得非常精细。”

过去,他的创作多以装置、影像、行为为主,这次他特意选择绘画作为自己的语言,算是“具体想法具体对待”。
“其实我们也有平面作品,比如说‘天下’系列和‘金属的语言’,但是自己动手画的几乎没有。‘激情’这个系列,它涉及到创作者对情感的捕捉能力,要很敏感于具体的对话和情绪,这个只能创作者自己来。”


徐震工作室
在采访中,徐震说:“我们从小到大都在学画画,更多人对绘画的理解是写生,包括我们在美校,画人体、画风景,写生的对象或者我们的笔触就是画面情绪的寄托。后来我发觉其实今天我们情感的起伏,我们的焦虑、高兴都是来自于手机的对话,来自于这些社交媒体里面。早上起来,看到朋友半夜发来的笑话,会觉得很高兴,但如果有重大打击的消息,就会焦虑一天。”
图片

创作中的徐震

徐震坦言,画的时候很累。“今年你看我画那么多,其实每一幅都要有情感的认知。第二,社交媒体是非常消耗情绪的,要投入大量的情感力量,现在的每一幅绘画都有自己的重量,我们会用这个重量作为这幅绘画的题目之一,因为直到今天,我们也一直在量化每个人的情感。”

当观众真正身临其境,来到展厅面对现场近300张绘画时,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和展览名相同的状态:走神。大家纷纷陷入思索:一幅幅对话背后的主人翁正在讨论着什么?
图片


“走神”展览现场,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大画会让人发呆很久,其实是观众自己在捕捉或者酝酿某种情感,而小画很像每天坐地铁、坐出租车上班时,以及开会时分神打出来的字。绘画,从我的角度来说,它是未来新世界的艺术,不再是过去我们凝视型的绘画,而是像现在这个主题一样,它是一种分裂、分神意义上的创作。”徐震告诉我们。
图片

创作中的徐震

最初,面对“走神”的状态,徐震总觉得自己做事不够投入与专一,但现在他对这种状态乐观接受。

例如,他工作时会有4台设备,一台大电脑,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两台手机,他可以同时听着音乐,查着资料再确认着邮件,“只要你把网撒出去,同时再开几条船,就能捞上不同的东西,所以我很享受走神的状态,而且我觉得大部分人从其中也可以获得很多。未来世界肯定是这样的。”于是他将“走神”定为展览名称,对当下人的习惯发起某种挑战。
图片

“走神”展览现场,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不仅如此,徐震还将事情做得更大,他发起“信号”,预计将在2025年赠送出10万份20×10公分的“激情”系列绘画。徐震笑称,“或许这个赠送项目的终结,就是生命终结的时候。”

至于为什么会有“送”的动作,在徐震看来,就像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经历的“加微信”这件小事,“你不知道对方是谁,都会从‘你好’打招呼开始,而小画就像是打招呼,发出一个试探的信号,艺术品其实很多时候就有这个功能,你把它挂在家中,当被别人问起时,介绍的过程也是分享的过程。”
图片


创作中的徐震
截止到目前为止,徐震的小画在国内送出了1000多张,反馈十分多元。许多人期待着自己能够收到作品,参与到活动中来,而有的人又会格外警惕,但对于徐震来说,看到不同人给出的不同反应不失为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这批小画会慢慢到更多的国家,这其实是很考验的,也体现到不同的文化下大家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美好的想象这件事情。我很期待每一站不同的结果。”他在庞大的赠送活动后,留给观众的是更大的想象空间。

由手机屏幕走向画布,对徐震来说是很相似的两条道,他在“激情”创作中的画面就像滑手机一般,显得格外老练。“但我画画也就一年多的时间,只是在手机上滑动的那种意识,跟这样画画的意识是很像的。”

工作室中即将发出的“信号”
近似手机尺寸的“激情”系列绘画

现在,相较于传统的白盒子空间,徐震更感兴趣的是看着自己的作品在网络上传播,对他来说,这样才有更多和更大的未知。毕竟,身处当下飞速传播的时代,平日里展览开幕仿佛只需一晚上就能在朋友圈中“闭幕”,而真正能够做到无限传播的,只有网络。


徐震®《3两可爱,⼀斤伟大》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及没顶画廊
徐震身上最为人所熟知的标签之一,便是“入围威尼斯双年展最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尽管成功得很早,徐震却一直在走“上坡路”。

“现在许多我周围年轻的艺术家说我特别‘卷’,他们甚至还想要有时间就玩一玩,我就像机器人一样,每天都在工作。”和21年前相比,徐震坦言自己的创作决心及创作强度没有任何改变,发生改变的只是触觉、反应、欲望、野心和节奏。
“徐震®:永生 VS 进化” 展览布展现场
图片致谢澳大利亚国立美术馆
徐震说自己是“点亮型人格”,或称“奉献型人格”。从进入艺术行业开始,他经历着一个又一个时代巨变,看着一代代的年轻艺术家“杀出”市场又快速沉寂,但仍旧保持着乐呵呵的心态。

“我每天有一个额外的工作,就是开导大家,整些心灵鸡汤,我们这种人,在一个很好的环境里也会挑问题,在一个很差的环境里,也是得不到满足。习惯起哄,习惯组织、然后行动,所以我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有垂头丧气的时候。”

没顶美术馆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没顶美术馆
徐震的下一步是什么,这一点很难被外人看透。

10月底,我们曾在没顶美术馆开馆时现场聊天,那时得知在崇明岛上做美术馆的那块地方,签署的是一个十年的场地协议,我们以十年为期限,聊起了他十年内做的打算,徐震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回看从1997年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没有一年是不折腾的,也没有一年大家不在一个新的轨道里。创立没顶到现在,我们也没做过5年庆、10年庆,基本上都没有时间去总结,所以对于美术馆也没有太大的规划,因为规划没用。你知道现在没顶美术馆里正在开幕的群展,展期上写着半年,但我预计三个月之后就撤了,不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有新的展览出来。”

做美术馆这件事,给徐震原本就多元的身份又加了一个——创作者、管理者、策划人、发起者等等。

徐震®个展: “ 徐震-没顶公司出品 ” 展览现场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4,北京

图片致谢徐震® 及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最初,徐震做比翼艺术中心时,他本着在那个时代能够支持艺术家的心态,只是时间逐渐到2008年至2009年,徐震发现非盈利的比翼没有办法再帮助艺术家,因为艺术家需要钱,需要媒体的帮助,于是他们做画廊,再到做美术馆。

徐震说自己做没顶美术馆这件事,其实是做一个以艺术家为主的平台,将美术馆当成材料或现成品去创作。艺术家们在其中也比较随性,他还讲起当没顶美术馆要落成的消息放出来的时候,其实当下就有国外的画廊发来邮件,推荐适合没顶美术馆的藏品,但徐震觉得,购买藏品的钱,又能支持自己再干10年。“对于没顶美术馆,我们暂时不在教育的阶段,我们就是以玩为主。”

“徐震艺术大展 ”,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2015

图片致谢香格纳及龙美术馆
对于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徐震来说,有点钱、有点名这事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他一直按自己的节奏走着,甚至没遇见过“瓶颈期”。

“你老说自己是天才也不太好,对吧?大家就觉得你脸皮太厚了,其实是你要走在项目的前面,或者说走在整个艺术季的前面。要有自己的目标,给自己设定工作量,要让现实跟不上你,才会捕捉不到自己的瓶颈期,因为你在此之前就先自己解决掉了。”


徐震在他位于松江的工作室中

奇迹,是外界评价徐震及他背后的没顶集团的常见词汇,但他坦言,自己多年来仍然保持着朴素的心态。

“说奇迹,其实是艺术比较像奇迹,它不在你的常规理解内,它带来新的认知,在这里有钱没钱都不是问题,艺术让人迷失,又让人清醒,所以艺术家的心态更像是魔法师的心态,很难用一种风格满足,十分分裂,今天做艺术跟以前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对立面中生存,所以得益于艺术是奇迹,艺术家才会试图创作这个东西。”

剖开“奇迹”的背面,是大众对徐震“无条件”的认可与信任,这也一定程度的让徐震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有些孤单。用他的话来说,艺术家如果做什么都成功,并且让大众给出绝对的信任,是十分痛苦的状态。


徐震®《Hello》2021,青铜、不锈钢、漆,475x430x430cm

图片致谢斯坦福大学,摄影:Andrew Brodhead
“这样就会失去令自己骄傲的事情,永远像是在买菜一样,艺术家不能这样,我觉得最好的状态其实是当你看到大家的反应,会感到非常迷茫,我希望大家让我迷失一下,如果一直清晰,也会很沮丧。”

借着成功的话题,我们与徐震聊起,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是能够打动到他的。

“首先,要看上去这件作品或艺术家是有在独立思考的,他有自己肯定的东西,或者说,他有自己试图去肯定的东西,第二,我们会看性格,会看艺术家的持久力,从机构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共同去期待你(艺术家)的未来,共同等待你(艺术家)能为大家做出什么事情。”


徐震®《徐震超市》,2016
图片致谢徐震®

“集体”,是徐震一直以来身体力行所支持的事。

尽管艺术家需要有个性,但在徐震眼中,艺术家也必须拥有自己对标的艺术家或者语境。“艺术创作带有实验性,要拿出来给大家看,听大家的反应,要靠大家壮胆在黑暗中走路,不论是物理上的人,还是艺术史或知识谱系中的伟大的艺术家们,艺术一定具有集体性。”

就像在没顶美术馆的开馆现场,我们看到了一群集体创作的艺术家们,他们在崇明岛,用着看似“玩家”的姿态,将创作做到最好。


徐震在“走神”展览现场
谈话的最后,我们不免好奇这样一位艺术界内的“乐天派”,在大众看不到的时刻是否真的没有失望或沮丧过。

“每天早晨起来,我都觉得自己是天才,到了晚上下班时又觉得自己很傻,不焦虑是没有办法工作的,因为你要焦虑世界为什么会是这样,只有这样才会有创作的动力。”

“我知道对有些人来说,创作是一种疗愈或发泄,但对我来说,创作是矫正方向的瞄准器,打中我是有乐趣的,打不中的时候,焦虑是必然。”
编辑:芮雪

责编:邓凯蕾

-----

相关艺术家: XU ZHEN® 徐震®

相关展览:

徐震®:走神 11.08, 2022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