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丁乙:盘山之路(节选)|艺术当代
2025-07-30 11:11

2025年7月26日,丁乙的最新个展“盘山之路”将在昆明当代美术馆和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举办。2024年,丁乙三次前往云南的古纳西地区,这片古老的文明中的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回归祖地的生命归宿观,二十八星宿的神秘历法,描述灵魂历程的鸿篇巨制《神路图》,深深吸引着丁乙,他决定将纳西和东巴文化作为此次展览的方向。

展览分为六个单元,昆明当代美术馆展出丁乙依据《神路图》、二十八星宿、东巴纸上的“十示”、横断山脉所创作的全新作品,“往复的历程”则回顾了丁乙1987年至今的切片,希冀呈现“十字”长达三十八年的盘山之路;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展出纳西族过往的文物、丁乙前往纳西地区三次旅行的旅行笔记和一部由藏族导演拍摄的纪录片,映衬纳西人的回乡之路。

丁乙  十示 2025-B1   东巴纸上丙烯、木炭、粉笔  319cm x 476cm  2025  图片由丁乙工作室提供


*本文节选自崔灿灿《丁乙:盘山之路》,全文将刊登于《艺术当代》2025年第3期

神路图艺术的真理是最重要的,形式本身只是道路。
——丁乙

《神路图》最初是纳西族东巴教用于丧葬和超度亡灵仪式中的一种长卷绘画。它通常长10米至20米,绘有鬼人神三界,画中有几百个人神鬼兽的形象。它的功能是人死之后,其亡灵在东巴祭司的引导下从鬼域的百般磨难中转生为人,之后再来到神界,经历33层天上的漫漫长路,最终回到“祖先之地”。

《神路图》产生于纳西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和生死观。图中放纵与惩罚的故事,也是纳西人的生命准则和精神道德的启示。而泛灵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大自然与人是兄弟”的基础信念,又是指引这场仪式的东巴和东巴教的特征。 

丁乙  神路图 2024-B18  四部分标题(从左至右):九座黑山、鬼域、人间、神界  东巴纸上丙烯、水溶性彩色铅笔  61cm x 30.5cm x 4  2024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这样的故事,亦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丁乙第一次看到《神路图》的原作时,颇为震撼,也是在那时,他决定用“十字”的方式描绘《神路图》的内容,作为展览工作的开始。如何描绘?“十字”又能和《神路图》建立何种联系?首先,丁乙试图改变它的形式,以横向卷轴的方式进行创作。然而,在作品完成后,丁乙特意向东巴文化专家鲍江请教。鲍江首先肯定了作品和东巴文化三界宇宙说的契合,并建议再创作一幅纵向轴的《神路图》。之后,丁乙依据几次旅行、考察和研究的经验,便有了这件长10.79米的长卷。

为了接近画中精密严谨的构图、色彩颜料的感受,丁乙特意在老东巴提供的东巴纸上,以丙烯、水溶性彩色铅笔进行描绘。《神路图》中神秘莫测的世界,也为抽象的、百变的“十字”带来组合的契机,并借由母本,发展出复杂和非语言性的视觉感受。这种介于宗教画和抽象画之间的类型,将《神路图》和“十字”组合成一种全新的状态,它让你同时能感觉到两种世界,但又无法在感受层面去分离它们,像是一种精神性的体验,你无法区分“启示”是物理上的,还是心灵上的。

(上下滑动看完整作品)丁乙  神路图 2024-B19  东巴纸上丙烯、水溶性彩色铅笔  1079cm x 21.5cm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十字”经过九座大山,才能继续前行,并获得新的可能。像是世世代代的东巴,需要重新去描绘这个同样的故事。当新的东巴拿起画笔,故事也多了不同的形式和样貌。它又仿佛人的故事,无形中显露了每个人的体温、经验、智慧与口音。又像是丁乙画中无限循环的“十字”,它们有着相似的肉身,却因不同的形式、材质、情感与故事,被赋予不同的生命。

《神路图》中的“十字”,是元素,是内容,也是近神之路。它们和纳西人古老的宇宙观中“气”和“水”作为宇宙的基本物质一样,“气”和“水”的运动关系,在真假、实虚、黑白、善恶之间,产生了万物、神鬼、人。于是,“十字”在画中承担了同样的使命:它作为“善”,便有了神域;它作为“恶”,便有了鬼域;它处在善恶、真假、实虚和黑白之间,便有了人间。   


东巴纸上的十字“十示”

东巴纸,最初是纳西族东巴祭司用来抄写东巴经和绘制东巴画的专用纸张。它的原料来自一种纳西语叫作“弯呆”的植物皮,在植物学中属于瑞香科荛花。它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植物,多生长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山间及多石头的贫瘠土壤中。

有趣的是,这种植物还有防虫防蛀的功能,有千年不腐之说。据说很多古代佛教的经书也是用的东巴纸。东巴纸的制作工艺尤为复杂,从采集原料到晒干、浸泡、蒸煮、洗涤、多次春料,最后再浇纸、贴纸、晒纸。复杂的工艺和特殊的自然材料,使得它传承了千年之久,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纸“活化石”之一。

丁乙  十示 2024-B15   东巴纸上水溶性彩色铅笔  30.5cm x 61cm  2024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选择东巴纸,即意味着选择一种文明的立场,一种对古老价值的遵循。像是韩国的单色画对“韩纸”的选择,东巴纸上的“十字”亦沾染了东巴特有的情景与意味,成为一种新的艺术精神。它厚实、粗纤维、经久耐用的特性,使得它多了一层质朴、温和、简单的含义。它和颜料之间的吸收关系,也让“十字”的色彩多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样,纯手工制作的特性,也让它远离现代机器生产的乏味,比西方工业化的纸张多了一层自然与原始的魅力。于是,东巴纸赋予“十字”更为贴近人心的亲和感,每一寸都散发着古老而又神秘的光晕。 

丁乙  十示 2024-B42  东巴纸上水溶性彩色铅笔  29cm x 62cm  2024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二十八星宿

星也,散布于天。时也,日光照临,以日光移动定时也;月也,月体有缺也;年月之月同。
——《纳西象形文字谱》

“繁星”的意象最早出现于丁乙的创作中是在2000年左右,那时正值中国城市化的高峰期,丁乙用“十字”记录下上海霓虹闪烁的都市夜晚。2021年,丁乙第三次来到西藏,在严寒中抵达珠峰大本营。夜幕降临,珠峰上一片寂静,一切都变得次要了,脚步变得轻盈,只有悬浮的星空提示着他是在珠峰,抑或是在宇宙?之后,丁乙在工作室中不断地回溯着这段感人至深的记忆,并创作了一系列有关珠峰的宇宙与星空。一年后,丁乙在青岛的海湾,在海拔的起点,创作了“十字”在海与星空相交处的意象。

丁乙  十示 2024-B23  东巴纸上丙烯、水溶性彩色铅笔  29cm x 61.5cm  2024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同一片星空,由于位置与命运的不同,衍生了不同的天文历法,成就不同地域、民族的宇宙观和自然观。二十八星宿是纳西人的日历,它们是纳西先民从对星辰出没、日月运动、四季变化、自然物候踪迹的观察中得出的规律。他们将星空与天空分为二十八个区域,并赋予其纳西的名称,形成了独属于纳西的二十八星宿。

丁乙  十示 2024-B26  东巴纸上丙烯、水溶性彩色铅笔  29.5cm x 61.5cm  2024
星图形态参考和志武的纳西族东巴二十八宿研究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古纳西人原始素朴的唯物辩证观,像极了现代主义、抽象艺术、形式生成的语言与法则。这亦是二十八星宿给予丁乙创作的启示,“十字”与其相连的语言变量。然而,和上海、西藏、青岛的星空不同,这些依据纳西二十八星宿创作的星空,不再与大地相连,画面中只有一些抽象和神秘的符号,它们更为古老、黑白,仿佛天地未赋予边界与色彩。

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位于四川、云南的西部和西藏的东部。它和丁乙近几年的两次旅行叠合,一次是西藏,一次是古纳西地区。这里有着丰富的地貌,分布着20多个民族。横断山脉也是古猿化石区,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丁乙  十示 2025-10  椴木板上丙烯、水溶性彩色铅笔、木刻  120cm x 240cm  2025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山”对于纳西人和丁乙一样,具有生命、意志和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些依据横断山脉创作的“神圣空间”和“神圣景观”便是这种力量的载体。然而,相比“圣山”的概念,丁乙的作品中多了一些更为复杂和多样的色彩。有地理学中的地貌山形,更为“波段化”的图形;有世俗生活里的器物、服饰、节日庆典中绚丽的色彩;也有横断山脉丰富的物产,自然的视觉回馈。那些珍树、奇花、异草化作如幻梦般的感受,或是作为食物服用,例如娇艳、幽灵般的“毒蘑菇”所产生的视觉迷幻。

丁乙  十示 2024-24  椴木板上丙烯、水溶性彩色铅笔、木刻  120cm x 120cm  2024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每年农历正月、六月、七月,散落在油米村、泸洁湖边的纳西人,便开始了各种形式的“祭山神”节日。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山下,成夜地诵经、吟唱古老的歌曲、围绕着火堆舞蹈。生命回归自然,这是纳西人生命意义与哲学的基础。纳西人以北方为上、为尊,这是他们的根源,世间的亡魂也将在东巴的指引下回到“祖先之地”。

三访云南&旅行笔记

2024年6月,丁乙开始了第一次去往古纳西地区的旅行,他自丽江市东巴文化博物馆开始,从丽江、香格里拉到德,从小中甸、雨崩村到松赞林寺,这条路像是朝圣之旅,朝向玉龙雪山、梅里雪山和白马雪山几座自然之巅。如果第一次是“新鲜”与“震撼”的结合,那么第二次则是如何将“印象”转化为思考。

两个月后,丁乙再次来到古纳西地区,起点同样是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但为了寻访更多纳西文化的踪迹,他先拜访了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之后去往玉湖的纳西村,寻访20世纪20年代美国探险家洛克的故居。之后,途经虎跳峡,去往哈巴雪山的白地村、白水台、维西、日树湾村,塔城的巨甸和通甸村。

丁乙  旅行笔记,香格里拉维西县  速写本上水溶性彩色铅笔  20.8cm x 29.5cm  2024.8.24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2024年11月,丁乙开始了第三次前往纳西的寻访。这一次他积累前两次的经验,有了一些更为整体的判断。他借鉴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以寻找到多样性和差异化的视角。他采访了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的研究员和虹,拜访泸沽湖摩梭人博物馆馆长多吉,采访了三位不同姓氏的东巴:宁蒗县拉伯乡油米村的老东巴杨扎实、年轻东巴阿公塔和石玛宁。

丁乙在三次旅行中创作了一系列的《旅行笔记》。这些小幅作品记录下路途中的点滴,有时是一种感知的触动,仿佛初见的风景——雪山、彩虹、夜晚与星空;有时是一种视觉的冲击,烈日下的黄色,土地的赤红,红色、蓝色、白色的丝带;有时是一种图像的考证,古纳西的文字、二十八星宿的图形,或是一些像格子般的纹饰。

丁乙  旅行笔记,丽江   速写本上水溶性彩色铅笔  20.8cm x 29.5cm  2024.8.21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

旅行对于丁乙而言是极为重要的。他通过这种方式,把这个世界带进他的创作之中。无论是心理上的变化,还是创作上的灵感与冲动,每一次旅行都成为丁乙革新“十字”的契机,“十字”亦成为旅行中另一种视觉传记。这也回答了一个疑问,一个艺术家如何在近40年间重复的“十字”中,不落入一种风格的乏味或是思维系统的僵化,以让“十字”在依循不变的方针上,获得了一次次被激活的可能,“封闭”与“开放”双重并置的结构。

往复的历程

展览的最后,我们精选了丁乙1987年至2021年的作品。它既是盘山之路的前传,也是盘山之路的起点。十件来自不同时期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丁乙盘山之路上的不同节点。只是,和进化论不同,“十字”之间并无好坏和替代关系,它们彼此作为支点和桥梁,相互拆借、补充、递进出一个庞杂而又广袤的“十示”体系。像是世间万物的关系,有城市,就有自然;有工业,也有农耕式的劳动;有俯视、平视,就有对生命的仰视。

丁乙  十三件  纸面丙烯,铅笔  尺寸可变  1987—1989  图片来自丁乙工作室直至如今,数年过去,他不再让“十字”蜗居一地,或是心安理得地沉寂于一种文明。于是,他远行,去往海与星空的交汇处,重返故乡与父亲的故事中,在浩瀚的高原与无垠的宇宙之间,寻找一条向上的盘山之路。

——策展人 崔灿灿

-----

Related Artists: DING YI 丁乙

Related Exhibitions:

Ding Yi: The Winding Path 07.26, 2025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6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5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