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Home | Exhibitions | Artists | Research | Press | Shop | Space

Ocula 对谈|“数数”何采柔
2025-10-20 13:16

“数数”何采柔
文、采访 / 刘品毓

呈现“物件从清晰趋近模糊,再从模糊趋近清晰”的变动过程,是想处理事物“正在向和谐前进”的沿路的风景,透过保留、制造那个在路上的状态,去拉出事物趋近和谐的路径。

何采柔的个展“数数”(2023 年 5 月 10 日至 7 月 29 日,TKG+),如同日夜,将展场划分成一暗一明的空间。引人进入展览的作品,是将近 3 分钟的录像作品《屈光度》(2023),通过网格状的半透明玻璃门的移动所产生的模糊的视觉经验,作为展览的开胃菜,预备我们的感官。

在位于地下室的展场中,迎接如同白昼般的光亮,是刺激眼球的、在白墙灰地的标准式展厅环境里,模糊感、视觉残留与隐匿感交替出现,打造出一种必须打起精神来看展的情绪。举例来说,那装在白衬衫口袋里的是什么?画在方巾上的是什么?布面卷帘下除了露出一双鞋子之外,艺术家还画了什么?都是在使用如“鹰”般的观察力所会产生的问题。

除了这些细节性的问题,还有一扇通往“夜”的门,这个门需要人“拉”开。这样的“主动”提醒着观者,“看”不仅仅是观察、发现,还可以是“行动”。当人进入这个黑色的展间,首先那在白色展间的视觉会暂留在此,眼睛如同屏幕,需要快速地调整“亮度”适应当下所处的环境。

在这里,艺术家布置了 8 个尺寸不一的屏幕,分散在展场后三分之二的位置,使人在视觉得到调节后,才真正进入《Vera X Diary》(2023)。这些视频短片,总时长加起来不过是接近 13 分,但是,从观看的视觉体量来说,却像是一次性地观看到一个女性在日程生活场景里的“惯性”行为——总是面无表情,总是想要隐匿自己,总是寻找一个藏身之处,这样的消隐却是徒劳的,因为不管是在影片里,人物会露出其“马脚”,又或者这样的过程在观者面前展现,都是艺术家用“人类学家”的角度,在记录一种具有共性的人的行为。

这样的共性,难道只发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吗?这里的女性,为何总是穿着这么中性的服装,可是却又保留了性别的特征,如长发、口红、贴身衣服所展出的身体曲线?那么这个保持最低限性征的女性总是执着于隐匿于日常生活场景中时,我们也许要将自己的目光从艺术作品挪开,来问问自己所在的现实生活到底发生什么事,使得艺术家提炼出这样的“日记”。

最后,我们是不是都能明白那种对于观看、被观看的压力,以及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失控与思考,都让人面无表情,亦或者让人想要隐藏,只求保留一种最低限的活着状态,以便能保有自己?自此,我与何采柔展开这场对话。

我们先从“颤抖的风景”系列作品开始谈起吧,我注意到这是一系列作品,有装置、雕塑与平面作品。这些“颤抖”的作品,总包含着视觉上的“颤抖”经验,这对于强迫症的人来说,并不舒服。似乎你并不追求“和谐”的观展定律?

并不是我不追求“和谐”的观展定律。相反地,我反而想呈现出一种趋近和谐的状态。只是我对“和谐”的诠释,并不是要求观众定睛观看某个主体。

比方“颤抖的风景”这一系列的作品,包含了因风的晃动而模糊的窗帘、被遮罩的人影、贴满了模糊的贴纸的电脑壳……等等,是希望借由物件本身的晃动,给观众一种反复“失焦-对焦”规律并重复的视觉经验。而物件也因为晃动,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另一方面来说,呈现“物件从清晰趋近模糊,再从模糊趋近清晰”的变动过程,是想处理事物“正在向和谐前进”的沿路的风景,透过保留、制造那个在路上的状态,去拉出事物趋近和谐的路径。


你在白厅置入了一件雕塑《Momentum》(2023),为这个展览的静寂带来了动作的隐喻,并且俏皮地将雕塑的位置带离了中心。这种将中心腾让出来的安排十分谦逊,从而让中心有了别的可能。你是观察到什么现象致使如此的展品排布关系?

这个问题,我想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一部分是我如何处理《Momentum》这件作品的动作隐喻,另一部分是我在布局展场空间的思考。

在《Momentum》这件作品里,我让裤子经过工整的计算,逐渐从“坐着”的状态堆叠至“站立”的样子,因此它被呈现成一种动态的轨迹。换而言之,堆叠的行为完成了应该要属于这个物件本身的动作,而作品呈现出的重复层次,也让动作的痕迹,像是一部格放的影像,凝结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

再来是关于展场空间的布局。我之所以不安排《Momentum》在整个展场的中心位置,与其说是观察到什么现象,不如说这和我在处理展览空间布局的时候,一惯的思维脉络有关。在做展览的思考上,我一直都在处理如何利用空间、位置、构图的安排让作品跟作品之间产生连结。换句话说,我并不倾向制造“单件作品被独立观看”这样的观看经验。

因为《Momentum》是这次展览里唯一的立体作品,在空间中量体的比重是比较大的,造成的视觉感官也是比较强烈的。如果我把它安排在太中心的位置,就会太强调它的独立性,难以和其他作品共同成为一种整体性的观看经验。

如同上题所说,这次我希望将整个白盒子空间的作品,营造成一种沿途风景的状态。那么,每件作品之间的关联性,能不能让观众在经历完这档展览后,在心中得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连续性叙事,也就更加重要了。

在《Vera X Diary》中,每个视频的出现、闪现、循环或同步都衔接得特别顺滑,反映了艺术家的“指挥”能力,这些视频片段的决策过程中,你自己的体会与原则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的理解是要讨论在《Vera X Diary》中八频道之间呈现节奏的编排。但我想要多带一点关于内容叙事的想法一并讨论。

这件作品总共有八个频道,每个频道都在各自播映几个 Vera 将自己的身体收纳进不同家庭的闲置空间的片段,这些片段的设计,并不是一个线性时间轴的叙事。

然而,因为我想要呈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散落各处的闲置空间,因为 Vera 工整地介入,被削弱了原本的阶级、材质、风格等等空间特征,均值化成仿佛具整体性的、司空惯间的家庭场景。

所以我希望把画面出现的方式,编排成一种特殊的节奏,使这个非线性的叙事,能够具备起承转合的功能性(藉以完成“空间是散落的,但是又被形式均值化为表演的舞台”这样的平衡)。

观众在一开始进入作品的时候,将穿梭于各频道,单独观看每个片段。直到走到展场的尽头,他可以同时看到八个频道,进而意识到这是一场经过编排的表演。

“数数”的展览质感与 2019 年的个展“事故  NO ON”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多了“人”的元素。在“事故 NO ON”中,“人”是不在场的,只有观者,但是,在“数数”中,“人”透过《Vera X Diary》稍稍地出现了一点点,但是,又退隐回去。不论在“数数”或者“事故  NO ON”中,观者始终是孤独的,被要求去观看,被牵引着去感受。你对这样的线索的看法是什么?“人”在这里是一个物/道具的存在吗?

我先回答“人”对我来说在作品里扮演的角色。我并不把“人”视为一个物件或是道具,在我的作品里,“人的形象”比较像是其中一种让作品能够连结到当代生活的场景的 link。

也就是说,我是透过处理“人的形象”,和观众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连结的。详细地分享的话,即是让“人”用动作去展示我们生活中时常会碰到的空间、情况、工作样貌、或是工作前的准备。

人之所以可以作为和当代生活的连结,就是因为他的身体样貌为我们熟悉。但我去构筑他展示动作的方法,涉及了表演的思维、身体的变奏、以及动作的解构,使得他执行动作的姿态,不全然是我们所熟悉的。在这情况下,“人的形象”被处理成一种介于陌生又熟悉的暧昧状态,让观众可以借由他,开启对原本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另一种看待方式。

贯穿你的作品的脉络之一,会是 Vera,那位总是面无表情的女演员,观者跟着你的作品,也看到了她。但是,在大多数的作品中,Vera 的女性气质总是被调校成一种低限式女性气质,并且也看到你似乎致力于一种“中性”的性别表达。除了为了让人专注于艺术本身之外,你对艺术作品中的“性别”议题的看法是什么?

我的作品里,很少刻意去处理“性别”这个议题。我认为自己在做的事,不太像是“致力一种中性的性别表达”,因为所想要达到的目标不太一样。

如你所观察到的,我在处理演员的形象时会希望趋近于中性的样态。这里的“中性”,对我而言并不是限缩在“性别气质”这个框架下的中性。我想,更合适的表达或许可以回到我们上一题聊到“人的形象在我的作品中担任了去连结当代生活的 link”其中的的处理思维。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跟人的交会, 这些交会时常发生在人跟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中, 诸如消费, 服务, 被服务等。我的作品脉络中,有很大的面向是在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动作,透过去拆解、变奏动作,唤起每天在我们生活周遭存在的“姿态”。因为我希望专注于“动作”本身,所以我会把表演者的身上太具象征性的符号处理到近乎中性的状态。

《Vera X Dairy》的拍摄过程是经历了疫情时间段,请问疫情如何影响到这件作品的思路与拍摄情况?

因为《Vera X Diary》在处理的议题跟疫情的关联性不算直接,所以对作品的思路没有太大的影响。

但这件作品的拍摄经历了疫情时期,我们在那个情境下,拍摄的需求是要进入别人的居家空间。所以透过做这件作品,我观察到了一些疫情前后人们对自己的居住场域心态上的转变。

原本,我们在前期搜集拍摄空间的时候,就已经可以感受到,当拍摄必须涉及到私人领域的空间时,在寻找空间的困难度。后来,加上疫情的影响,人们对私密空间的领域感、对疾病扩散的恐惧感被又被放大,使得许多原本愿意出借空间的对象开始纷纷婉拒敲定的行程。

在疫情高度紧张的氛围驱使下,人们能够使用外部空间的自由被局限、与自己所拥有的居住空间更紧密贴合。我感觉到,似乎因此,身体与居住空间的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这个关系恰巧和《Vera X Diary》一开始的发想有些呼应。这件作品,原本是想让一具身体,不占用任何空间资源地,将自己收纳于难以使用的闲置空间。当人们普遍开始与自己的居住空间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时,反而贴近作品一开始的概念、呼应了想要呈现的状态。

另一方面来说,也让“闲置空间”的设定,除了“难以被使用”之外,多出了“仅存的”、“还能使用的”等等不同层次的意义。

近日你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也获邀重新演绎你的跨领域作品《A day》(2023),令人想起你早期在河床剧团“开房间”的策划——当时你带来的作品《四季》就展现出你提炼生活经验为跨领域作品的能力,其中你对于空间的认识与色彩的控制力是出色的。这个正在发生的《A day, 2023》,除了是立基于美术馆处境的“a day”之外,也是离开台湾语境的“a day”,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对《A day》的策划有了什么因地制宜的改变?

因为我的作品的脉络,时常和空间的概念紧密相关。所以我在将相同的作品架构移植进不同展览空间展出的时候,时常先会去观察展出空间本身的脉络、历史、质感、限制等等,透过观察空间本身提供给作品的语境,调整作品的布局与叙事。

在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展出的《A day, 2023》,和原本版本的《A day》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展览空间的性质。过往的《A day》,都是在美术馆的空间里盖出另一个独立的空间;《A day, 2023》则是依附着一栋历史建物(Artshouse)既有的房间做改造。

这样不同的处理方式,需要更加仔细考虑空间本身的条件(或者限制)。在设定上,作品和展览空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引导观众动线的叙事被拉长,等于说,当观众站在历史建物的外部,就已经开始进入经验作品的过程,在进入、行走之时,逐渐改变对于空间属性的认知。

对比《A day》,《A day, 2023》“经验准备岔出现实生活”的时机暗示被设定得更加隐晦,让这件作品发展出更超脱现实的想象。

从 2019 年个展“事故 NO ON”到此次个展“数数”中的 4 年时光中,你对生活与艺术的认知有何变化?你最近的关注是什么?

对艺术的认知完全没有改变。但是这个迅速改变的世界影响了我对记录当代生活的思考。

过去我的作品,大部分是在均光、没有任何符号的空间里展示。这次作品朝着串连不同的家庭为方向,以身体为载体连结这些私密、隐蔽的空间。

这次个展,也更加关注如何透过空间、声音、作品结构的编排,产生一种可被身体经验的节奏,让观看展览的活动也像是参与了一场演出。

-----

Related Artists: JOYCE HO TSAI-JOU 何采柔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6号楼

© Copyright ShanghART Gallery 1996-2025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