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性绘画 01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艺术家吕岩独立于其他80后,逆流而上,以纯粹的精神性绘画构筑起一座悬浮于商品社会和消费符号之外的岛屿。当艺术界在纷繁的潮流中不断自我解构时,这位拒绝被任何体系收编的创作者,实践着关于艺术精神本质的终极叩问。
吕岩的创作具有天然的“反骨”。他不遵循学院派严谨的视觉逻辑,亦不迎合市场既定的审美范式。面对艺术创作中惯性的视觉经验积累,看似散漫的笔触实则是经过思考后反复推敲的文人式落笔书写,当多数艺术家在符号系统中寻求定位时,他却主动挣脱,在画布上拓印出原始情感。那些或浓郁或清冷的色块从不试图讲述完整的故事,朦胧的边界处游走着诗性的留白。当人们试图用理论框架解析其作品时,就像我们这次采访,吕岩总是以稚拙的回应成为作品的对照组。
吕岩的创作特质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画面中看似无序的线条、反复覆盖的痕迹,恰似艺术家与自我对话的“自留地”,在抽象与具象的临界点,构建出只属于绘画本体的叙事语法。
系列的转向 02
吕岩的艺术轨迹如同一棵逆向生长的树,根系始终深扎于同一片精神土壤,只是枝干的形态经历了从清晰可辨的轮廓向流动的气韵转化。不管是早期具象,还是目前的“抽象”系列,都如同三棱镜的不同切面,同样优雅地始终折射着同束精神之光。
“我创作系列的变化与我生活的状态的转变应该还是有关系的,区别更多的在于经历的时间过程的对我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自然的也是无法预料的,过程面对着不同的‘际遇’,有惊喜有诅丧,在创作过程当中是共生的”。艺术家的吕岩创作并非单向度的进步轨迹,他所陈述的故事以一种反进步论的姿态,在加速主义盛行的当代语境中,构成了清醒的抵抗。
在《温榆十八鳞》等作品中,吕岩抛却隐喻、不引用符号,捕捉“事物消失之际”化为中未完成的笔触,模糊创作过程的进行和停止的边界。
系列的演进本质上是对同一命题的深度深掘:如何让绘画回归为精神的直接显影?在具象阶段,吕岩通过物的“在场”帮助大家以“对象参禅”的形式去解读;在“抽象”时期,他直接通过能量的“显形”,获得了“视觉秩序的迷失”的批语。不同阶段,正反呼应,看似背离传统的抽象实验,实则是将中国写意绘画中“离形得似”的美学推向了当代语境。
当我们将吕岩不同时期的作品置于光谱两端,会发现那些被命名为“抽象”的画面,恰恰保存着最原始的具象真实,如竹、如蛹、如雨、如水。这种抽象与具象的辩证,最终指向艺术最本质——让不可见的精神获得物质形态。吕岩以精神性贯穿每一笔、每一作、每一系列,艺术的终极真实从不在于表象的写实程度,那些拒绝被阐释系统收编的情感震颤,才是最初的人文“自留地”。
本次,ArtAlpha专访了艺术家吕岩,深入探讨艺术家的精神性绘画以及创作的转变。
ArtAlpha:您以马、枭、鲤鱼等动物作为创作核心符号(如《鱼与网》系列),这些形象是否承载了特定的社会隐喻?为何选择动物而非人物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
吕岩:当时这些画大概是刚毕业时画的,没有什么太特殊特定的社会隐喻,其实应该是我有关系的生活中的事物,我就把牠们画了,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许拟人态的感觉吧。
ArtAlpha:您能聊聊现在创作和之前的创作有什么共性和转变吗?
吕岩:应该还是有关系的,区别更多的在于经历的时间过程的对我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自然的也是无法预料的,过程面对着不同的"际遇",有惊喜有诅丧,在创作过程当中是共生的。
ArtAlpha:创作的转变是怎么发生的呢?
吕岩:其实是自己更希望在过程中找到"出口",这种出口是和自己有关糸的,转变不是必然的,但和时间或个体感受程度是一致的,我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是相对真实的。
ArtAlpha:早期的《鱼与网》《契丹冢》等作品以具象动物为核心符号,而近期的《梯形湖》系列转向更抽象的风景叙事。这种转变是否源于对符号化表达的反思?抽象语言是否更能承载您对“不可言说之境”的探索?
吕岩:当时画的这些作品也是和我有关系的事物的投射,没有考虑过"符号"类的概念,我个人也不太关注"符号";其实我觉的这些作品不属于"抽象"类,对我来讲其实很具像,感觉抽象可能更多的是来自画面本身的痕迹吧。
ArtAlpha:近年来的创作在画面上捕捉了“事物消失之际”,所描绘的事物纤弱却充满韧劲,那些画面中未完成的笔触或材料的固化状态是否隐喻了创作行为与时间性的关系?
吕岩:会有一些关系,确实有一点不可言说性,当然可能仅仅对我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上,创作过程的进行和停止变得没有那么淸晰了。
ArtAlpha:很多藏家一直非常关注您的创作,您在前些年减少了展览,对于那一段时间您是一个什么样的创作状态,那一段时间是否也带给您一些思考,帮助您转化到现在这样的风景画面?
吕岩:个人生活状态上的变化经历会真实影响到各方面,这可能恰恰是最真切的。
ArtAlpha:从布面油画到综合材料,再到装置尝试,您如何看待媒材选择对表达的影响?未来是否会探索更多跨媒介形式?
吕岩:都有可能,任何表达方式、包括创作材料和运用,其实都是后至的,需要的时候就来了,而不是前置的;我认为有很多东西只能在左,而不能在右,不能调换。
ArtAlpha:您提出在艺术中构建“精神自留地”以对抗现实焦虑,但艺术作品最终需进入公共领域。这种私密性与公共性如何共存?观众反馈是否曾颠覆您的创作初衷?
吕岩:没有过,这恰恰是产生交流的真正的样子吧。
ArtAlpha:您的作品常被评价为“兼具东方传统意蕴与西方现代语言”,您如何平衡这两种文化基因的冲突与共鸣?
吕岩:我个人没有太考虑过这种定义,我觉的慢慢成为了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个人面对这个变化应该是接受且坚定的;因为这种变化是确切跟自己产生关系的,这是最重要的。
Related Artists: LV YAN 吕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