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李山:独一无二的生物艺术

作者: 邱家和 2013

21世纪因基因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被称为“生物世纪”,而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李山则用他早在1998年就呈现于世人的“阅读”系列作品,为这个“生物世纪”带来嘹亮的鸡啼。15年来他孜孜不倦、无怨无悔于生物艺术,打开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片新天地。

超越“胭脂”系列

如果说让李山跻身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参展艺术家行列、打开国际艺术圈大门的是其“胭脂”系列,那么让李山在国内闻名遐迩的是其参加1989现代艺术大展的行为艺术作品“洗脚”。在中国第一个当代艺术运动“85新潮”期间,他曾经十分活跃:1980年代中国抽象艺术“理性绘画”的代表画家;1980年代末参加过著名的行为艺术《最后的晚餐》。

“当时许多买家不停地让我画"胭脂"系列的作品。有的买家到我的工作室要成批的作品,多少大幅,多少小幅的,被我拒绝了。我有我自己的追求,所以抛弃了那些大家熟悉的图式。”尽管“胭脂”系列给他带来了声望与市场关注,但他却并未就此止步。当时中国政治波普正如日中天,而作为其代表人物之一,李山已经认识到政治波普的局限性;作为中国特定时期的一个艺术现象,“胭脂”只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阶段,他需要不断超越自己。

著名策展人张平杰透露,在双年展举办的意大利,唯一令李山震惊的,是美国青年艺术家马索·巴尼(Matthew Barne)那件半人半兽的作品《Loughton Candidate》。这促成他转向生物艺术。1994年他在参加圣保罗双年展后赴美考察,整个1995年他就在美国读书。他说,我学习生物学与物理学经典著作,比如霍金的《时间简史》等,已经在思考生物艺术了。当时,我做了一些笔记,这些笔记后来在2012年11月台北的个展中作为文献资料展出。

“阅读”生物艺术

鱼和蝴蝶,是李山在纽约完成的“阅读”系列的第一组作品的主题。“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种,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新物种很独特,视觉上很有冲击力。”他说,其图式从1996年开始成型,但尚未形成文字,所以最后呈现还未定型。到了1998年才有文字上完整的方案。此时,李山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新的生物能够取代现有的、陈旧的动物、植物、菌类及人类,得取决于人类本身。人类是否有这样的意愿,……期望人类从现有的生物地位上移动一下,接受一点生命等价及生物大同的思想。”

在张平杰看来,这就是李山的生物艺术的理论基础。他认为,李山的生物艺术作品大约可以分这几个阶段:一、生物+非生物,即用动物皮毛来包汽车或飞机等能发动的无机物;二、昆虫+哺乳动物,即把物种上属于两级的生物基因相融合;三、用人或自身+昆虫等小生物,即把人与其他生物相融合。生物艺术跨越科学与艺术这两大领域。不过人们更强调其艺术特性。上海泓盛拍卖公司副总经理孙佩韶表示,李山的艺术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视野十分开阔,所做的生物艺术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文化的命题,而艺术也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文化。

20万只蜻蜓翅膀

2011年11月在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了名为“粉红微笑之后”的李山个展。据李山透露,艺术宫的初衷是要包括“胭脂”系列的,后来才决定集中呈现“阅读”系列。艺术馆腾出全部空间展览策展人高名潞所选择的15件作品,其中有装置、绘画,也有影像和现场创作,汇集了李山“生物艺术”探索的所有主要作品,包括1996-2003年间李山以影像重组的手法创作的《重组方案》,2007年与张平杰合作的《南瓜计划》,2012年推出的100幅画作,名叫“转译的错误”,还有长达20公尺的3D超宽景动画《遭际》,以及用20万个仿真蜻蜓翅膀装饰美术馆的外墙。

“蜻蜓,在昆虫中非常典型:其进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体形曾经很庞大,变成今天的模样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在我看来它很漂亮,早在童年时代就喜欢捉蜻蜓。”李山用“阅读”系列超越了“胭脂”系列,也想用生物艺术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他说:“我的老家在草原边上,童年时代的乐事就是抓蝴蝶、抓蜻蜓。我忘不了那块土地,我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在马背上而非在上海、纽约的高楼大厦里。

(来源上海证券报)

相关艺术家:
LI SHAN 李山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