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一种文化意义的对话

1992

一 布雕

多少年以来,艺术和观众之间总存在一种隔阂,艺术始终被封闭在“实验室”与“博物馆”的学术氛围之中,艺术发展的这种现状使中国的观众对现代艺术始终保持着距离,并使他们不断增添新的困惑。艺术似乎远离其生存的土壤,远离了现实的空间和环境。

“布雕”系列的制作者张国梁、丁乙、秦一峰在1986年10月以自身身体作为原材料,以最简单的黄布材料,通过对全身的封裹,在自然或城市等人文特色的背景中“雕塑”出一系列的静态立体作品,作为一种个人与群体之间文化对话的艺术媒介,布雕干扰了生活在城市中人们惯常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待艺术的看法,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参照,在纷繁、杂乱、动荡的生活节奏中暂得停息,使人们更多地思考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布雕制作现场以及展览大厅图片展示过程中观众们纷纷议论这个事实本身,向我们提供了不少信息,即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被新形式刺激复活的感官所发生的兴奋。

作为一个个体与群体以及宇宙进行对话的方式,我们以城市和自然空区为场所,在郊外荒郊,被废弃的码头建筑废墟,纷闹繁华的城市街头巨大的广告牌下、车站、快餐店内,我们仿佛感到,宇宙此时不是被生命欢照,而已经是一体的存在本身。只有让艺术家同观众、大自然处于平等的地位,观众在欣赏时才能无心理障碍,使观众切实地卷入作品之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这种以艺术家自身为雕塑材料,普通人共同参与的一次创作活动,作为现代艺术在中国的启蒙与感召意义在86年显得非常重要与及时。由于创作活动建立在与观众近距离的交流对话状态中,布雕获得了更为现实的社会意义,并向观众灌输了新的艺术信息并寻求到一种文化意义的对话可能。

二 沉默的对话

我们是出生在60年代初期的那一代人。6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作为一种政治及文化的运动始终留在我们记忆之中,并常唤起我们对那个时代模糊的追忆。不自觉地妄想以今天清晰的理智与自己童年的那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话。1988年4月丁乙、苏小松等人创作了一个系列的环境与包扎的综合艺术“沉默的对话”。我们不仅仅立足于关注传统绘画与现代艺术、过去与现实的简单关系,而更愿意去拓展艺术家与观众;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呼应与对话,在一个封闭的环境空间中,以红纸作为材料对人与环境进行整体的“包装”。这种静态的气氛和艺术家自身作为雕塑作品,有意造成一种与外界隔绝、断裂的样式,正如纸的空白和标语文字都在向观众传递一种“休整”的讯息,整个被红色和黑色覆盖的环境中,被包扎的人,成为一种“空”的实体,一切思想、一切言行都被终止,而通过环境及墙上的文字和标语口号来显现,即由外部的思想来侵略和替代个人的思考,而这正是文化大革命时代的现实。

在这个经过艺术处理而忽然变得陌生的环境中,我们想提示一种更深入一层的思考,这种冥想状态作为一种象征,不仅暗喻了一种深沉的理性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对超验的追求。

“沉默的对话”所制造的某种表面是持续静止的确定的含义,实质上都是变化、运动、呼吸、冥想、对白的空间概念。一般地说,语言、文字诉诸表达的状态,也即思维、理解的实现,标清文字是静穆的环境与人的文化意义对话的注释。作为一件完整的作品,在这个一切元素都被置于沉默的空间中,并且又共同在同一时间进程的呼吸和生命萌动,这种互相呼应的密切关系,使作品表层的静止封闭和内含的冥思形成一种对应和有机的联系。作品在视觉语言中所包含的双重意义以及矛盾的相遇正是我们所寻求的对话方式;作为一种人的文化和文化的人。


丁乙
1992年5月于上海

相关艺术家:
DING YI 丁乙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