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RT Gallery 香格纳画廊
首页 | 展览 | 艺术家 | 研究 | 媒体报道 | 商店 | 空间

Wei Chen Way

爱德华·霍普,杜琪峰,人造锐舞,狗镇,1969年7月20日 作者: 弗朗西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 翻译: 贺潇 2019

13岁那年,我呆在意大利托斯卡纳海岸前厄尔巴岛上的一座旧海滩别墅里。那天深夜,我和我的家人们一同观看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就是闪耀在我们头顶上空中的同一个月亮。然而对我们而言,我们在黑白电视屏幕上看到的却是另一个不同的月亮。一个虚构的月亮。

1969年,中国也是我们的另一个星球,另一个虚构之地;它是许多国家效仿的榜样,也被另一些国家视为恶魔。中国是一颗政治的月亮。我们认识的人谁都没去过那儿,即使毛泽东在当时被欧洲的学生运动奉为英雄——他们挑战西方世界的权力制度和日益衰朽的政治及文化体系。

这一切距离陈维的出生足有11年之久,但他的作品却似乎把我们拉回到我们潜意识里对那个特殊时期的记忆中——当中的现实与虚构在频繁的相互转化中也保留了各自的独特性。今天,现实变得越来越趋向于人为,而不再是虚构。我们可以自己构建自身的幻想,使之以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stic)的面貌呈现。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对我们所见之物再度揣度,那么现在的年轻人则根本无需顾虑他们所见之物是否真的“真实”,而仅需要考虑这种“真实”能否用来构建他们自己的真实。陈维的作品正是进入这个新的维度,它将中国社会及其在西方图像学影响下的流变编织成一个全新的世界和氛围。在陈维的艺术中,社会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使图像像在女性的子宫中那般经历着自我生成。

陈维所构建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被摧毁的现实,它也唤醒了我内心中的另一个记忆。在某天午夜,我和我的朋友从特拉维夫开车去耶路撒冷,以在黎明前赶到一家只在星期天凌晨4点才营业的著名迪斯科俱乐部。俱乐部周围的环境非常超现实。除了路障、坦克和手持机关枪的士兵,整座城市一片荒芜。但当我们步入俱乐部大门时,便进入到一个感官化的、如但丁的地狱般真实的世界中。很难说俱乐部里的世界和外面耶路撒冷的街道到底哪一个才是虚构。而陈维的作品则达到了一种类似的效果——它将观看者置于“可能是”与“可能不是”之间边缘地带的偏移与失衡中。这种偏移和失衡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常见心理;尽管这两种状态在西方的语境下可能是消极和负面的,但在中国却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这或许就是陈维的作品所在传达的。它提供了一种彻底溃败的可能性,一次对当下世界全新的、迷人的解读与实现,一种在支离破碎的传统框架下对人类关系的重新体识。

这些作品开启了一系列通常不太可能被并置的比较。首先,它让我想到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作品中的氛围,那是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一束光线进入空间但保留了极度的平静和隐约的痛楚。这些人物被冻结在他们自己的思想和动作中,令人疑惑他们是否真的想被解放出来。而在陈维的作品中,他的人物处在一种混乱的安逸状态下,这也令我们怀疑自己是否想被真的解放。这种痛楚是一个矛盾的产物——其一方是理想化而模糊的自由,另一方是对被测量的、控制的或更温和引导的状态之沉迷。陈维的艺术不是一种阐述,和任何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一样,它提出了一个开放的问题,它允许观看者对其内容和意义的真假作出独立的回应。

第二个对照是中国香港导演杜琪峰的电影。杜琪峰的作品展现了暴力的不断升级和积聚,而我们也能从这些电影中找到与陈维作品中的空间及场景相类似的地点和场所。在那些烟雾弥漫、空空荡荡甚至摇摇欲坠的地带中,人们的意识被悬置,他们或被催眠或进入出神或幻觉的状态。这些充满象征性的情境反映了当下整个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状态,特别是当下中国的现实——它像是被塞进了时间胶囊,将百年的延迟压缩进几十年的追赶中,制造出一种整个社会参与其中的集体幻觉,夹杂着茫然、困惑,有时甚至被一种难以置信的“进步”形式所迷惑。

第三个比较是锐舞派对——这种秘密组织的群体活动只在派对开始前几个小时才公布场地信息。陈维也在他所有的图像中制造相似的紧张感。观者知道将有一些事情会发生,一些事情已经发生,一些事正在发生。在未来、过去和当下这三种传统时间维度的构建中,当下中国的历史被压缩和形塑成为一种不确定的新时间维度。

最后,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对照是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Lars von Trier)的影片《狗镇》。故事围绕一个画在地板上的虚构小镇展开。演员进入和离开这些无形的建筑,或站在看不见的广场和街道中央。在某种意义上说,陈维也在作品中塑造着无形的障碍、通道和出口,并促使观众接受他的手法,相信他的故事及其发展方向。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信仰。它既不是谎言也不是虚构,而是艺术家描述给我们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信念,而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让我们进入到他的故事并在里面停留,经历它的高潮和结尾,享受它带来的欢乐、悲伤或痛楚,直到整个叙事变得完整。艺术家的目标是让我们尽可能长久地相信他的故事——至少长久到我们能停留在里面,不去质疑和评判它的真假。不去判断,因为真和假之间或许本无区别。



关于作者:

Francesco Bonami 策展人、评论家,曾担任2000年第三届欧洲宣言展(Manifesta 3)、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和2010年惠特尼双年展(Whitney Biennale)的主策展人,亦曾在全球多家重要艺术机构策划展览,主要作品包括在威尼斯科雷尔博物馆(Museo Correr)策划的绘画展“从劳森伯格到村上隆:1963/2003”(2003)、在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QMA)策划的严培明和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 )个展,在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MCA)策划的杰夫·昆斯(Jeff Koons)和鲁道夫·斯汀格尔(Rudolf Stingel)回顾展和2013年在米兰王宫(Palazzo Reale)策划鲍勃·迪伦(Bob Dylan)绘画展等。

2016年,Francesco策划了陈维个展-午间俱乐部(JNBY艺术空间)。


相关艺术家:
CHEN WEI 陈维

上海香格纳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 Copyright 香格纳画廊 1996-2024
备案:沪ICP备2024043937号-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234号